徽韵悠悠传新声

作者:舒 俊 发布时间:2025-10-20 08:1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歙县深渡镇阳产村,农民晾晒收获的农作物。   樊成柱/摄

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近五年来,我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获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10个、省级传统村落476个、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如何更好地推动徽州文化“双创”,把独特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活态传承:守护文化根脉,激活历史记忆

9月15日,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在重庆启幕,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歙砚制作技艺精彩亮相,“屯溪老街(徽墨制作技艺)”入选长江流域非遗旅游地图——安徽省非遗与旅游融合推荐点位,徽州竹雕、徽菜烹饪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安徽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入册。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我市现存非遗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其中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人、省级195人、市级752人、县级785人。

以月饼为造型,饰以缠枝纹、回纹及“花好月圆”等吉祥字样,由徽墨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健主导设计的这款“月饼徽墨”,将传统徽墨与中秋文化巧妙融合,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赋予其时尚新意,让老传统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通过“非遗+传承”“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创新形式,在制墨过程中加入了动漫、国潮等时尚元素,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市场好评。“为让徽墨、歙砚走进大众生活,我们积极创新传承场景,打造‘非遗工坊+旅游’模式,游客在工厂可观看制作过程,亲身体验徽墨描金、歙砚雕刻,去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周健表示,他们还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承,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制作过程视频,运用3D建模技术开发线上虚拟展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

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安徽省徽学会理事许琦认为,徽州文化的“双创”核心是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需求,用当代载体、技术和视角激活其精神内核与美学价值,而非简单复刻。

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前提下,我市积极探索非遗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创新、场景革新,古老的非遗正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徽州文化的生命力也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融合创新:丰富文化供给,激发文化活力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黟县塔川因秋色而闻名。黄山见路不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85后”返乡创业青年孙敏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通过非遗文创、阅读区域、摄影场景、乡村咖啡、乡宿等文旅产品与乡村稻田、古树、河流、山川等场景深度融合,在塔川创办了乌桕桕文创美学空间,春天可采茶制作有机茶叶,夏天有鱼灯装点的绿野打卡点,冬天能酿米酒,他把板栗融入咖啡、将乌桕子做成装饰品、把秋景刻进徽州木雕……吸引众多游客步入其中。今年1月投入运营,截至9月,平均月营业额(非核心秋季收入)达15万元,让塔川的旅游不再受季节限制,而是绽放出四季皆宜的耀眼光芒。

“乌桕桕”的成长,是徽州文化“双创”的一个缩影。孙敏坚信,“徽州文化的‘双创’不是空中楼阁,它就扎根在粉墙黛瓦的肌理里,生长在游客的体验中,成就于每一个传承者的创新实践里。期待能有更多青年伙伴加入,让更多徽州元素在创新表达中重生,让徽州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徽州文化正以创新之姿焕发新生。当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出现在时装秀的聚光灯下,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惊艳世界;当徽州鱼灯点亮动漫与游戏的虚拟世界,年轻人为这份跨越时空的浪漫而沸腾;黄山毛峰的清雅与啤酒的麦香共舞,三潭枇杷叶的芬芳融入洗发露的泡沫,中药的智慧邂逅奶茶的甜蜜——这些跨界组合,让徽州文化在当代生活里绽放出无限可能。

产业赋能:转化文化价值,激活产业动能

“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身,幸福一生;摸摸鱼尾,顺风顺水。”锣鼓喧天中,鱼灯队队长、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冬蛟正带领村民以“鱼步”舞动千年徽韵。

在瞻淇,鱼灯已从文化符号蜕变为产业引擎。 为延伸产业链,瞻淇村引入专业团队,打破“春节限定”,开发“手作瞻淇”“漫游瞻淇”等新场景;打造鱼灯工坊、推广“瞻淇八大碗”、发展旅拍等,将鱼灯元素融入古村旅游;更以鱼灯IP为核心,开发钥匙扣、明信片、玩偶等文创产品,并将鱼灯与本地青梅、西瓜等资源联动,推出“鱼灯礼盒”等特色农产品。2025年春节至今,瞻淇村已接待游客18.4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徽州文化正通过产业赋能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近年来,“文博热”带动文博经济蓬勃发展,屯溪出土的“云纹五柱器”因其独特的构型在线上线下声名鹊起,被网友戏称为“从西周穿越而来的路由器”;徽派古建去年产业链产值达42.51亿元、同比增长50.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日,“文化展示+健康臻选+康养服务”三位一体的黄山新安养生馆(旗舰店)正式揭牌,以新安医学为核心IP,打造文旅康养新场景,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文化的产业形态。

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产业思维,徽州文化在“文化兴”中逐步实现“产业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翟屯建认为,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绝非复古,而是通过保护范式、研究方法、产业形态与传播方式的全方位创新,让这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致标本,是我们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启迪。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徽州文化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鲜活的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