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向新行 产业焕新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回望近五年奋进征程,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黄山“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引建项目“壮”产业、引领企业向“新”行,科技赋能“闯”新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
在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当下,传统行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家领跑全国汽车组合开关制造行业的“隐形冠军”,休宁县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成功实现从“质”到“智”的转变。
生产线每40秒就下线一套组合开关;AGV自动搬运小车按预设路线灵活穿梭,准确度接近100%,让仓储效率提升50%……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佼佼者,昌辉汽车电器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企业产能、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品从国内市场迈向国际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昌辉集团实现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30%,全年有望突破18亿元。
昌辉的转型并非个例,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黄山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正发力智能化工厂建设,加速转型步伐。
作为茶行业首个以工业4.0标准构建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黄山小罐茶5G智能工厂将数字化贯穿整个运营、产品生产、质量和仓储全流程,工厂实现产品品质与产能效率“品效合一”;今年8月,黄山永新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绿色软包装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新工厂将引入国际领先的高速印刷生产线与全链路智能系统,将尖端科技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
在企业深耕转型的同时,全市区域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崛起:徽州区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产业集群、祁门县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休宁县汽车电子电器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3个(黄山高新区、徽州经开区、歙县经开区)、典型示范项目17个。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五个一批”,着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级,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满天星”,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城市之间产业竞争的焦点。
黄山市抢抓时代机遇,精准布局,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和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支柱,推动产业发展从“转型升级”迈向“领跑突破”。
黄山同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国家卫健委批件、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产能于一体的人乳寡糖生产企业。作为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标杆企业,其在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合成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上,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23年建成国内首条HMOs生产线,年产能达300吨,目前总投资约2亿元的二线扩建项目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年产能可跃升至3000吨,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HMOs单体工厂。
同兮生物的崛起并非孤例。黄山新兴产业的多点开花态势已全面显现。在绿色食品领域,去年7月总投资12.5亿元的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6400万元;在新能源领域,去年8月全球领先的新型能源系统企业远景科技集团休宁绿色产业项目开工,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能约70万kW·h工业储能设备;在智能制造领域,今年3月,徽州区与浙江吉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标志着吉宝智能机床辅助设备及油冷机智能装备项目正式落子黄山……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投产,勾勒出黄山新兴产业的多元发展图景。
这份“领跑”态势,源于清晰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策略。“十四五”以来,黄山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清晰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策略指引下,全市新兴产业企业矩阵不断壮大,品牌竞争力逐步凸显。2024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4%。今年1—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6位。
数字赋能持续“提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不仅在于“新旧动能”的“迭代升级”,更在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在安徽祁门红茶产业集团的生态示范茶园,工作人员通过遥控“一键启动”自动化喷灌系统,数百亩茶园便能实现一键灌溉。而安装在茶园里的虫害防治系统,采用声、光、电、生物干扰技术实现智能化管控,让茶园管理从“经验”走向“数据”。
除了单个企业的数字化实践之外,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创新同样亮眼。去年3月,安徽省首个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上线试运行,将产品防伪溯源、数字茶园精细化管理、茶业资源要素整合纳入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同年9月,黄山旅游自主研发的文旅垂类AI大模型应用产品“黄小松”成功上线,黄山风景区成为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
而这类数字化应用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坚实的算力底座与高效的平台支撑。目前,我市建成黄山“大位”智算中心并已正式投入运营,建成黄山移动数据中心、黄山联通云计算数据中心、天翼云4.0黄山节点云平台及中国银联(黄山)园区等数据中心,算力设施已初具规模;黄山市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新区产业大脑、徽州区产业大脑先后建成,其中市级平台荣获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称号,平台支撑力持续强化。
抢抓“数字风口”踏“云”而上,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锻造硬核实力,正是黄山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生动写照。“十四五”以来,黄山市聚焦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发展新赛道,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着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市629户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启动率100%;累计467户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实现率74.3%。
传统产业在“智改绿转”中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在“破局突围”中抢占高地,数字赋能在“全链渗透”中重塑动能,五年深耕细作,黄山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未来,黄山将坚持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