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光焕发 共赴诗与远方

作者:舒 俊 发布时间:2025-10-10 08:18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国庆中秋假期黟县宏村游人如织。 许家栋/摄

黄山是中国现代旅游始发地。“十四五”时期,黄山市文旅产业实现了长足进步和跨越式发展。今年1至8月,全市景区共接待游客332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7.16%,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达7.1%、居全省首位。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立足“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发展思路,持续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深化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在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奋力在打造文旅支柱产业上走在前、当先锋。

理念革新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今年秋季开学,全国七年级学生翻开地理课本,便与黟县西递村“不期而遇”。这座古村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被正式载入人教版地理课本上册《居民与文化》章节。为回应这一专题推介,从国庆节开始,黟县西递面向全国七年级学生推出为期四个月的免门票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在行走中读懂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

黟县,是我国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1986年,西递村民用一张写在香烟纸盒上的两毛钱门票,开启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里实现了由山区小乡村向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经历了从传统景区到休闲度假区的新转变。近几年,黟县强化全域旅游“一盘棋”思维,8个乡镇、66个乡村各具特色,文艺碧山、影像南屏、写生屏山、乡创柯村、亲水美溪……一个个乡村如星火,互为补充、互相引流,让黟县全域旅游“联”起来、“动”起来。

以全域发展的思维来推动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以来,我市树牢全域理念,统筹山水文脉等全域要素,持续优化布局、提升品质,推动各景区景点相互补充、差异化发展,推进民宿集群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从“看景”到“入戏”,从“打卡”到“驻留”,全域联动的场景焕新在黄山结出丰硕成果:黟县、屯溪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黟县获评全国首个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徽州古城文旅街区、西递沉浸式夜游、花山谜窟沉浸式体验、太平湖水上运动公共服务中心体验合集共同入选安徽文旅新场景典型案例……

全市以旅游业为牵引的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55%,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稳居全省前列,旅游业日益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业态重构

激活百业融合生态圈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步入齐云逍遥街,仿佛穿越至古代,“仙、侠、隐、仕”四大NPC助力游客成为游戏主角,在“快活巷”,玩一把玄机弹阵,看一场戏班演出;在福海舞台,体验传统杂技的刺激;在齐云巡检司,与齐云判官互动…… 夜幕降临,景区还有璀璨的烟花、腾飞的金龙、灵动的鱼灯巡游、神秘的隆回炭花舞等轮番上演。70项100余场文旅互动演艺场景,为游客打造了更丰富、更具创意的文旅新体验。

齐云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融合自然、文化与运动的沉浸式体验目的地。近年来,齐云山深度推进“旅游+体育、非遗、文化、康养”多元融合,今年9月,景区荣膺202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边界,实现业态的深度交叉与价值重构。7月27日,全市首个“博物馆+酒店”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全季酒店(徽州区徽州雕刻博物馆店)开业。作为“博物馆中的酒店”,宾客入住后既可零距离接触徽州雕刻文化,还可亲身体验木作、漆器、古琴、雕刻等四大工坊的非遗魅力。8月29日,位于祁门县平里镇的“祁驿·群芳最”开馆,集游客接待、非遗体验与茶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黄山区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区内农夫山泉生产基地、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特色工业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工业旅游项目……

体育、康养、农业、工业、交通、微短剧……文旅深度链接,拓展了“文旅+百业”的新空间,也打开了“百业+文旅”的新天地。

“十四五”期间,黄山市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培育发展六大高端服务业,推动农文旅体康商跨界融合,打造跟着赛事、微短剧、音乐节去旅行等新产品,创新数字游民、“黄山小住”等康养旅居新业态,让更多奇妙而深刻的“化学反应”为游客带去更加绚烂丰富的文化体验。向云端·世界观光列车主题驿站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星空呈阳、“皖南巴厘岛”、文堂戏水以及呈坎交旅融合服务区、长源国际艺术村、“道班为家”公路驿站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孕育出更加完整的文旅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处处是文化,步步皆美景”。

当“无界”思维突破传统文旅边界,黄山正以生态为画布,以创新为笔墨,勾勒出一幅“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立体画卷。

范式突破

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

文旅深度融合是从场景融合到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理念融合到技术融合的跨越。

屯溪区傍霞村的“林中仙子”寿带鸟引爆摄影圈,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助农增收10万余元。歙县三盏“鱼灯”游出徽州,成为抖音7.5亿播放量的“顶流”,鱼灯游进瑞士日内瓦、纽约时报广场、罗马新春游园会,游成《原神》《江南百景图》里的游戏动漫角色。2024年以来,鱼灯带动歙县文旅消费超50亿元,主题民宿、咖啡店、沉浸剧场相继涌现。今年春节,小小鱼灯吸引15万游客涌入歙县,村民直接增收400万元。

黄山市还以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深化“AI+文旅”,搭建智能数字场景,推出沉浸式体验,黄山AI伴游入选2024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和十大文旅经济创新案例,黄山风景区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大位”智算中心上线国内首个文旅垂类大模型,西递夜游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项目入选全国试点项目……

数字背后,是黄山文旅竞争力的硬核表达。从寿带鸟的生态IP到歙县鱼灯的文化IP,从阳产土楼晒秋到“超级皖”美食争霸赛,黄山文旅以“小而美”的创意撬动大产业,实现生态价值、非遗传承与商业创新的三重跃升。

此外,“十四五”以来,我市还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型原创黄梅戏《陶行知》被列入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徽剧小戏《红军夜校》、独幕剧《迎客松日记》等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跨界文艺作品《又见徽班》、沉浸式文旅演艺作品《不止见黄山》等不断涌现,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光彩。

文旅融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游客的脚步丈量着街区的烟火,当文化的芬芳浸润着全域的山水,当创意的火花点亮节庆的夜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旅游数据的攀升,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翼,向着高质量发展振翅高飞的蓬勃姿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十四五”的实践证明,黄山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面向未来,黄山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这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大道上勇立潮头、勇当先锋,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黄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