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径村:“涅槃重生”焕新颜
硬化过的水泥路旁,修葺一新的房子鳞次栉比;清澈的贤源河上,占用河道建筑全部拆除,一望无垠。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歙县森村乡皋径村,这个一年多前曾经历“6·20”洪水侵袭的重灾区,如今陆续完成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下重锤”整治占用河道违建,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安居乐业。
村民江善芳今年已经80岁,和老伴住在重建的新家已经九个月了。去年“6·20”洪灾发生时,她家的房子浸水高达2米,村干部第一时间把他们转移到安置点。回来之后,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迅速重建家园。“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受灾群众的关心。政府补助了2万多元,现在新家有三层楼,好几个房间,地基比之前高了很多,生活也很方便。”江善芳高兴地说道。
“6·20”洪灾后,歙县及森村乡不等不靠,立即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筹各部门资金1296万元完成贤源河皋径段综合治理,修复水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疏浚河道3400米,清运砂石4.7万吨,砌筑挡墙1719米,全面完成皋径村庄内河道护岸修复。投资1848万元的贤源河综合治理项目皋径至满田段也于9月初完成建设。在完成村庄道路修复的基础上,投资384万元的岔隐公路修复工程9月15日开工建设,预计12月中旬完工。“完成农田修复120亩,田埂修复7000米,生产道路修复5250米。皋径村25户因灾受损房屋全部完成房屋主体重建和修缮。落实农房保险理赔35户43.6万元,发放农房修缮重建补助31.4万元。累计发放应急救灾资金130.8万元,覆盖所有受灾群众。”皋径村村委会主任江露介绍,该村全力推进皋径中心村、下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38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全面超越灾前水平。
今年75岁的张金时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去年受灾较为严重的村民。她家本来在河道边上建有一个小店,水灾发生时,她刚好住在楼上,随着一楼进水,她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现在,她已经将小店开到了自己家里,带头拆除了原先违建的建筑。
“6·20”洪灾中,皋径村共有306户村民家中进水,其中13栋房屋倒塌、19栋房屋严重受损。在分析灾情原因时,“河道违建”成为“关键词”。“大家亲眼所见,违建给河道行洪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森村乡党委委员方志说,“6·20”洪灾给大家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教训课”。据统计,皋径村共有河道违建70处、总面积3300平方米,涉及村民58户。一栋栋违建将河道“掩藏”了起来,10余米宽的河道在视觉上一度“消失”。
为彻底解决河道违建问题,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坚定支持下,乡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细致部署,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乡党政班子成员带头,以“1名班子成员+1名业务骨干+1名村干”模式,成立13个包保工作小组,细化58户违建拆除目标任务,确定时间节点,定责任到人,定任务到组,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从2024年11月22日至12月9日,短短18天时间,涉违建的58户全部签订拆除协议,现已拆除57户69处(剩余1户近期可拆除),拆除违建面积3246平方米。拆违启动以来,乡各包保工作小组坚持常驻皋径村,及时协调解决拆违过程中群众的各类诉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拆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灾后重建只是起点,皋径村还系统谋划了强村富民思路:通过强村公司与当地返乡创业能人合作,收购村民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山芋粉、粉丝、山泉稻米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打响“皋径山野土特产”品牌;用好“村晚”“村碗”等村字号IP,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挖笋比赛”“品年猪饭”等特色活动,推介本土优质农特美食;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修复贤川口至贤源村的贤源古道,链接徽州天路、绍濂乡、长陔乡,完善石耳山野奢徒步游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的皋径村,洪灾之后重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干群齐心、共建共享和美善治新农村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