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长三角 共绘新蓝图

作者:王 蕾 发布时间:2025-09-19 08:1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开往杭州的列车驶出黄山北站 樊成柱/摄

2178公里的接壤线织就了区域协同的经纬脉络,33万亿元的区域GDP铸就了中国增长极的磅礴动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一体化”为旗帜、“高质量”为脉搏,在服务国家大局中锻造开放新高地,在时代浪潮中挺立发展桥头堡。

自2018年至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7年,当一体化发展逐步深入,面对区域协调的复杂性、产业联动的深度性、生态共保的系统性问题,如何突破瓶颈、打破壁垒,考验着各地的智慧与魄力。在这场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中,黄山坚信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难题,更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在长三角从“物理连接”迈向“化学反应”、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蝶变中,展现出黄山担当、贡献了黄山智慧。

破界——

生态共治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穿山越岭、百转千回,汇入杭州千岛湖。

作为长三角生态共保的先行者,皖浙两省在一江水的滋养下,勇担生态文明建设使命,于2012年签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战书”,拉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生态共保“战役”。

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生态担当?我市以实干铸就生态丰碑:累计退耕还林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跃升至82.9%;2018年以来投入2.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395平方千米,实施30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市创新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模式,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确保了新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一江清水正成为滋养区域发展的绿色血脉。

从“共饮一江水”的深情相依,到“共护一江水”的担当共进,生态实践早已超越单一水质考核,延伸至产业协作与人才共育的多维协同。2023年,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标志着生态补偿机制从“试点”跃升为国家层面的“样板”,生态共保的“黄山答卷”正从区域实践走向全国示范。

与此同时,我市更以创新为笔,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建成42家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布局徽菜门店200余家,40%农产品及加工品销往长三角;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广“七名”系列国际精品旅游路线,15家单位入选长三角旅居养老目的地。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发布了全省首个GEP核算标准,落地全国首单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推广绿色金融“村落徽州”模式,EOD项目实现市域全覆盖,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点绿成金,黄山正以创新之笔,绘就长三角生态共保与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画卷;以破界发展的锐气,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样板。

聚势——

产业联动构建一体化产业生态圈

当生态共治的“新安江模式”为长三角注入绿色动能时,黄山的产业联动也正迎来“聚势”新篇章。

杭黄山水相依,一江春水共流长。从2022年《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擘画蓝图,到2025年合作事项增至31项,以“生态共保、产业共兴、民生共享”为同心圆,杭黄两地正将山水之谊化作产业共生的澎湃动能。

思想破冰,方能行动破局。我市以“1+7+9”对标学习机制为纽带,常态化选派干部赴沪苏浙体悟实训,让“学习型干部”成为破除壁垒的先锋;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南分中心落地生根,为产业协同注入源头活水。

思想的共融,催生了项目落地的春潮。同兮生物HMOs产线加速推进,中国银联、农夫山泉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十四五”以来,我市新签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400个,协议投资额816亿元,产业嵌入长三角链网的脉搏愈发强劲。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苏州图达通、浙江越达光电等零部件企业落户黄山,与奇瑞、吉利等主机厂形成产业链协同。今年上半年,黄山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1.6%,成为工业腾飞的新引擎。

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黄山正着力拓展科创飞地建设新路径。2019年,黄山高新区在上海杨浦区设立湾谷斐迪园,实行“研发孵化在上海、人才引进在湾谷、生产基地在黄山”模式;2021年,徽州区在杭州设立徽州科创中心,推行“人才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贡献在徽州”机制,通过深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2024年,中心吸纳沪苏浙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8亿元。

从生态共保的“新安江模式”,到产业联动的“杭黄同心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叙事,正化作高质量发展的细枝末节,推动区域协同并进。

升级——

民生共享提升一体化发展获得感

民生连着民心,一体化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分钱乘车,最高减1.99元;景区门票5折优惠,最高减30元;酒店消费满100元立减50元……今年7月,为推动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同城待遇”,市人社局会同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居民服务‘一卡通’皖美‘约惠’长三角”惠民服务活动,推出城市交通、美食餐饮、景区门票等10余项优惠,切实将一体化红利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民生升级的关键一环。我市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持续强化交通共联。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芜黄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同时,我市深化服务共融,全面应用长三角政务地图,实现18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创新开发长三角远程虚拟窗口,企业开办等18个事项实现“一窗集成”办理,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民生共享的触角延伸至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资源,与沪苏浙26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加入长三角医联体及专科联盟13个,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群众就医就学便利度显著提升。

通过交通互联、服务共融、资源互通的立体化推进,民生共享从“纸面承诺”转化为“脚下实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立足生态共保、文旅融合等独特资源禀赋,强化与沪苏浙等地对接,推动资源互补、价值共享;充分发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和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两大平台引领作用,落实“浙皖合作十件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1+4”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本地要素与长三角产业生态的等高对接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精准嵌入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入实施“1+7+9”对标机制,深化学习交流,借鉴沪苏浙经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黄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