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整治 全域提升 全域美丽

黄山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

作者:黄住建 发布时间:2025-09-06 08:48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革,搭建从清扫保洁、压缩转运至焚烧处理的全链条处理体系,实现了全域整治、全域提升、全域美丽的农村垃圾治理“黄山模式”,入选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研习的重要读本《蝶变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精选》,先后在安徽六安市、广西平南县、广西南宁市及河北元氏县等地推广。

政企协同,市场化运作破难题。我市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实施垃圾处理项目,由黄山城投集团与中信产业基金旗下中环洁公司共同成立黄山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市村庄及道路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压缩、转运等工作。市住建局作为政府代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管评估,黄山中环洁建立“项目公司—区县项目部—乡镇管理员—一线保洁员”的层级体系,落实作业标准。该项目自2019年1月1日起运营,合同期15年,总投资5.21亿元,截至目前已投入2.43亿元。

闭环管理,收运处体系全覆盖。项目规范垃圾收转运管理,实现日产日清,避免抛撒滴漏和二次污染。针对山多林密、村落和人口分散的现状,项目根据运距和垃圾量,沿线配套建设小型中转站、中心站等40座,按照直收直运、转运站转运等方式设定了40条运转线路,有效缓解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压力。项目将市域农村划分为8个区域,细化清扫保洁网格,完善农村垃圾清扫收集体系。各村庄精细划分保洁员作业范围,明确各保洁员的作业内容、作业标准,实现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项目一线地域保洁人员3000余人,布点在全市101个乡镇689个行政村,含6000余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全天候负责所在网格区域保洁;配备水域保洁人员362人,配置船只157艘,通过智慧环卫质检系统、船只可视化监管、无人机巡查,加强对新安江主流水域的常态化保洁和支流的巡回保洁及全流程监管;建立汛期新安江皖浙两省交界水域联合打捞机制,与浙江淳安签订《新安江皖浙交界水面垃圾联合打捞服务协议》,开展汛期联合打捞作业,并做好灾后水域垃圾清理;建立汛期垃圾清理“乡镇摸排、区县调度、市局督导”方式,及时开展灾后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工作。

智慧赋能,精准监管提效能。我市引入智慧环卫系统,构建物联网和大数据共享平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我市部署车载智慧环卫设备3000余套,作业车辆、品质督察、中转运行、水面保洁、无人机巡检等均可视,通过环卫一张图系统,实行快速便捷无死角监督。通过智慧化环卫管理系统不同点位、不同时段数据以及相关路径的分析比对,设置垃圾存储红线预警,完成垃圾转运系统自动排班,进一步优化人力、设备配备,实现高效智能调度。智慧环卫系统与生态部门实时交换相关信息,为垃圾分类及治理提供数据决策依据;与城市数字城管对接,由城管部门实行案件全过程管理,形成环境治理的监管合力;将全市784名乡镇信息员纳入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办件平台,全面推广运用黄山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办件,确保问题处置及时率达100%。

从严把控,终端处理无害化。项目采用市场化模式建设黄山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对全域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实现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截至2025年7月31日,共处理生活垃圾207.59万吨,全部压缩转运至市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处理,发电8.282亿度,上网电量6.90亿度,节约标煤约4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约103.2万吨。

黄山全域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的建立,有效解决了新安江主要面源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527个,454家乡村运营公司实现营收3.1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超4000万元。全市发展民宿3200余家,成为全国首批9个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20年、2022年和2023年三获省政府督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