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事困局”,黄山给出答案

作者:李晓洁 胡晓明 发布时间:2025-08-29 08:08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面对“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时代之问,近年来,我市以“创新开展山区特色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截至去年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0.1万吨,较综合体建设前增长3.7%,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覆盖率提升至52%,乡村振兴动能持续增强。

谁来种地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浪潮中,我市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面临务农人员老龄化、农业劳动力持续外流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4.3岁,50亩以上种粮大户中,具有专业农技资质的仅占23%。与此同时,乡村人口以年均1.5%的速率递减,传统小农经营模式亟待转型。

2022年底,我市出台《黄山市山区特色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指导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同发展”原则,规划5年建设20个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打造半径10公里的现代农业服务圈。首批3个试点于2023年落地后,服务范围内土地流转率提升至82%,机械化作业率突破75%,农业转型迎来破局之光。

谁来经营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8个。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00余万元,带动小农户6000户,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2亿元,平均每个综合体配备农机具30台(套),年社会化作业服务面积达5.2万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集体运营“白果树”模式。黄山区白果树综合体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建设生产基地,组建专业农事服务团队,年服务农户5000亩,托管流转土地6000余亩。通过“保底收益+二次分红”,2023年实现村集体增收58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

——社企联营“商山”模式。休宁县商山综合体采取“村集体出资+企业运营”合作模式,由村集体合作社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引进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年作业面积1.5万亩,已成为皖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广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市场主导“西溪南”模式。徽州区西溪南综合体由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黄山丰乐谷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粮油加工全产业链条,2024年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1万余亩,带动周边15个村发展优质稻种植基地。

如何增效

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增效的“双赢”?

这些综合体通过推行“六统一”服务(统一供种、育秧、机插、植保、收割、烘干),实现了亩均生产成本降低23%。另据统计,综合体服务范围内水稻平均亩产达620公斤,较散户种植提高18%。同时,综合体相继建立了“有农”“皖乡聚谷”“芦荔清水田”等优质大米品牌,依托品牌建设,8个综合体全部实现稻米质量可追溯,2024年优质稻订单均价达2.8元/斤,较普通稻谷溢价40%。

科技与文化赋能进一步放大价值,如芦荔综合体2024年进行清洁化热源改造,不但基本杜绝了粉尘污染,还使水稻烘干成本下降了60%;西溪南综合体开发稻田艺术观光项目,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1.2万人次,实现农旅综合收入260万元。

此外,全市组建农事服务联盟,通过集中采购、统销统购,实现化肥集采价格低于市场价12%,物流成本降低18%,大幅提升了市场议价能力。

今年4月,我市出台市级地方标准《山区特色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建设与服务规范》,相关标准系全国首例,涵盖设施建设、服务规范等7大类42项指标。

未来,我市将继续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功能定位、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标识管控”的要求,建设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12个,拓展茶叶、菊花、中药材等加工服务功能,并不断推进“农业+”“+农业”跨界融合,培育稻油加工、农耕体验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