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临近预报
市气象局筑牢强对流天气“安全护盾”
8月21日傍晚,我市遭遇一轮强对流天气过程,强降雨伴随雷电大风,给群众出行及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和安全威胁。当天17时52分,市气象台发布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示未来0—3小时内相关区县、乡镇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防范。
据悉,为筑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今年以来,市气象局自主创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做到提前90分钟精准锁定强对流天气核心区域,并通过“监测—预报—预警—叫应—联动”全链条服务机制,构建起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可靠的“安全护盾”,为应急抢险赢得黄金时间。
市气象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就像是为天气装上了“慢动作镜头”,让防灾响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大大提升了预报预警效率和防灾减灾能力。
最典型的案例当数8月12日16—23时,我市遭遇今年以来区域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短时强降水过程,最大小时降雨量出现在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雨量达103.4毫米,并伴有10级雷暴大风。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灾战斗中,市气象台准确预判3小时内将出现超60毫米/小时的极端降水,立即启动逐3小时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并滚动更新,提前1.5小时精准预报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全市气象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提前2小时以上发布强对流预警信号,覆盖短信、电视节目、应急广播、微博等多渠道并同步推送;休宁县、徽州区、歙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后,当即开展防汛责任人“叫应”,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部位实施点对点提醒,变更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通过靶向预警平台,向雨势最为集中的区域所有手机用户定向发送暴雨红色预警短信,实现精准提醒。
据事后统计,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市气象部门共滚动发布逐3小时短时临近预报5期,提前2小时以上发布强对流预警信号,共发布(变更)暴雨和强对流等预警信号16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条、橙色预警信号3条,强对流预警信号1条,累计覆盖近6万人次,“闪信”强制触达“叫应”应急责任人1.2万人次,精准靶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次,覆盖社会公众76万人次,全市未出现重大灾情和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