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乡村 “智”启生活
——我市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许 晟 发布时间:2025-07-21 08:0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乡村地名是乡村治理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基础信息。作为乡村文明的特殊记录与见证,乡村地名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旅游价值。

为科学规范地名管理,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提升地名服务效能,传承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体系,我市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赋予地名新的时代内涵,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多拟新时代乡村好地名

为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市修订完善了《黄山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并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同时启动“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古村赋名”“古村著名”工作。

我市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徽文化传承弘扬需要,多起新时代乡村好地名,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助推乡风文明繁荣。同时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加大对山水林田湖、道路街巷、农业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地名命名力度。

黟县卢村始建于南唐,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名人辈出。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命名一批街巷地名。其中,崇德巷、慎德巷、贤德巷等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臣忠巷、卢璘巷、卢储巷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名人故事,葫芦井巷、双茶巷、一人巷等彰显徽州风土民俗韵味。

卢有基是卢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也是当地村志编纂者。他介绍,臣忠巷因北宋进士卢臣忠而得名,宋高宗称其“介洁不群,端静有守,自居言责,达于闻听”并赠谏议大夫,《黟县志》称其为“黟县忠节第一人”。一人巷宽仅容一人通过,先后走出卢臣忠、卢储、卢琪等卢氏历史名人40余人。

露营路、丰收路、渡头路、茶研路、鬲山路、府君路、秤钩湾路、稻花阡路、稻花陌路……今年3月上旬,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屯溪区傍霞村对13条村级道路拟命名方案进行公示,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审批。该村是屯溪区“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试点村。

傍霞村地处屯溪西南,因绶带鸟频频到访而“出圈”,现已打造观鸟景观台及观赏点10余处、观鸟路线3条,建成霞影国际露营地、鬲山—秤钩湾景观道等基础设施,帐篷餐饮、咖啡屋、书屋、水上皮划艇等业态散布各地,吸引市民游客近悦远来,但有地无名成为乡村振兴“短板”。

歙县依托“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小程序,鼓励村民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民宿、农家乐、养殖园、采摘园等惠农助农兴趣点。作为试点乡镇,郑村镇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梳理道路118条、居民点72个、公共服务设施59个、兴趣点28个,完成道路拟命名95条。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介绍,“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地名信息总采集量2000余条,新命名和标准化处理乡村地名1000余条,登记、公布、建立古街巷地名600余个,设置地名标牌2000余个。黟县古城核心区还恢复和起用郭门街、泮邻街、名贤里等“九街十六弄”宋代老地名。

智慧门牌点亮数字乡村

新安养生谷小区联排别墅区,每个门牌号都带二维码。手机扫码,可跳转至主流地图导航软件;点击预约寄件、送药上门等选项,可享受便民服务;点击皖事通、智慧社区等选项,可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界面还显示村(社)干部、网格员、物业管家、民(辅)警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2024年10月,休宁县结合“乡村著名行动”和智慧社区创建工作,在东临溪镇心安社区新安养生谷小区启动数字实体门牌安装试点工作,将二维码与房屋标准地址智能关联,并集成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功能,以科技赋能社区管理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为居民带来便利和新体验。

数字实体门牌的安装,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随着门牌功能完善、应用场景拓展,将打通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传统社区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心安社区负责人董文革介绍,现已试点安装数字实体门牌100来块,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增强。

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始建于唐,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单位,当地深入推进“地名文化+文化旅游”,采用“互联网+”模式构建集地名信息采集、管理、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智慧灵山”服务平台。

祁门县闪里镇有“徽州古戏台之乡”之誉,文旅资源丰富。该镇以磻村和桃源村为试点,加快智慧地名标志牌和门牌设置安装,并在地名标志上喷绘二维码,介绍相关地名文化、乡村特产、文旅资源,打造和美乡村独特的“地名名片”,增强居民和游客对地理位置及乡土文化旅游的直观感受。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结合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推广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智慧门牌”“智慧地名标牌”,丰富了地名标志功能作用。目前,全市设置智慧门牌4.8万个,为进一步畅通乡村微循环、提升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地名撬动乡村大产业

我市各地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旅游,选取优势乡镇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将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融入文旅产业。同时推动地名服务与物流、电商、智慧农业等深度融合,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黟县在电商中心和古城旗舰店设立“地名中的黟县美食”展馆,推出“一杯渔亭”咖啡、米酒等文创产品及10余款地名故事伴手礼,实现渔亭糕、渔亭茶叶、渔亭粿、渔亭烧饼等特色美食、传统技艺与渔亭地名文化的衔接,形成“小地名撬动大产业”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文旅和农产品推广。

黟县将46个中国传统村落、600余条古街巷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造“跟着地名游古村”研学线路3条,推动古村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8%;做强“地名+农产品”品牌,打造五溪山毛峰、黟山石墨茶、黟县香榧、渔亭糕、洪星笋尖、西递腊八豆腐等“地名+农产品”金字招牌。

作为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近年来,傍霞村累计接待观鸟爱好者600余人次,接待住宿3000余人次,农耕研学、生态露营、乡旅骑行等新玩法吸引市民游客近悦远来。2024年,全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

目前,傍霞村正以生态观鸟旅游、乡村研学体验、特色生态农业为支撑,加快打造观鸟产业链。村干部程丽君表示,待方案获批准后,将加快命名成果转化,统一规范设置村级道路标志牌,将身边地名共享到主流互联网地图,方便更多市民游客通过地图导航而来,做大做强“观鸟经济”。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繁荣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深入挖掘区划地名内在价值,彰显地名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