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黄山新时尚

我市9名“垃圾分类达人”受表彰

作者:舒俊 发布时间:2025-05-23 08:03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垃圾分类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区县涌现出一批“垃圾分类达人”。他们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以身作则当好垃圾分类“排头兵”,带动社区、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工作。5月22日,在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黄山分会场暨打造“最干净城市2.0”启动仪式现场,我市9名“垃圾分类达人”受表彰。

每天和垃圾分类“打交道”的王小红负责屯溪区柏景雅居示范小区垃圾分类运营工作,她记得第一次用手帕代替纸巾时,总会下意识去摸口袋里早已不存在的纸巾包,现在,这块洗得泛白的手帕成了她的“绿色勋章”,跟着她穿梭在超市、餐厅,一年下来,竟让她少用了近200包纸巾。在小区,她和同事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针对老年居民,设计大字版分类指南,挨家挨户演示怎么区分干湿垃圾;针对孩子,则通过创意活动,让垃圾分类变得有趣又有意义。

在徽州区徽州人家小区,王辉梅躬身力行,创新开展“敲门行动”,将环保理念根植人心。每天清晨6点,她准时到岗,细心指导居民分类,耐心纠正错误投放,目前已建立巡查台账30余本,记录问题600余条,推动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从58%提升至92%。她自费制作分类标识,设计趣味游戏,带动200余个家庭参与“21天分类打卡”。在她的影响下,垃圾分类已成为社区新时尚。

黄山区城管局市政园林环卫管理处的毕蕾对垃圾分类有思考、有方法。她选址芙蓉广场,将原来的杂物间改造成垃圾分类宣教室,配备VR眼镜、游戏屏幕等设备,让居民能更好理解垃圾分类。寒暑假,她还邀请3000余名学生来宣教室参观,带领他们利用废弃轮胎、纸板、塑料瓶等变废为宝,小手拉大手,厚植垃圾分类理念。

歙县城市管理局的胡琛是位“80后”,日常工作中,她勤于思考总结,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在广场、小区,她还以情景生活小游戏等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传,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竞答,让居民学会垃圾分类小技巧。

汪靖柠是休宁县城市管理局职工,也是同事眼中的“垃圾分类百科全书”,不仅能准确说出各类垃圾的归属,更能用生动有趣的比喻,把晦涩的分类规则变得通俗易懂。她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比作“环境小炸弹”,提醒大家妥善投放进有害垃圾桶;把快递纸盒、塑料瓶形容为“等待重生的宝藏”,引导居民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之余,她还走进学校、企业,举办垃圾分类公益讲座。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意识到,每一次正确分类,都是为建设美丽黄山贡献力量。

黟县住建局的李丽芳是一名环卫战线上的城市美容师,创新建立“问题发现—即时反馈—整改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面貌焕发新颜。她还主动承担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累计开展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参与度。

2021年,退伍军人方劲主动请缨转岗环卫一线,把办公室搬到了祁门县老城区的街巷里。作为全县29个垃圾分类示范点的“总管家”,他坚持每日徒步巡查5个以上点位,翻看垃圾桶盖检查分类质量;面对无物管小区垃圾分类推进难题,他张开“婆婆嘴”,用当地方言挨家挨户讲政策,挽起袖子帮独居老人分拣垃圾。在他看来,真正的“垃圾分类达人”,永远是持之以恒做好简单事情的普通人。

凌长江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环卫管理部经理,他勇于创新,按照“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分类间隔设置分类设施,优化完善了景区游道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方案;采取路段环卫工双袋两分类收集的办法补齐游客分类投放短板;开创了区域统筹、资源共享的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他还先后参与《景区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景区垃圾分类投放操作规程》《景区垃圾分类收运作业规程》等国家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为全国各地景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引领。

69岁的吴加庆是黄山高新区一名老党员,既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更是环保理念的传播者。他在家中建立“分类实验室”,对不同垃圾拆解称重;面对书香雅苑小区“撤桶并点”初期居民抵触、分类混乱等问题,他率先在家庭推行“绿色革命”,用布袋替代塑料袋,将旧物改造为收纳盒,每月垃圾量从30公斤降至10公斤;他在小区开设“老吴环保课堂”,用电子秤现场对比分类前后的垃圾重量,用数据说服居民。如今,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5%,他的“红马甲”已成为社区的环保符号。下一步,他计划联合物业打造“红黑榜”,让绿色生活真正可感可及。

他(她)们的故事,无不传递着“践行新时尚 分类必有我”的理念,也将激励更多群众以“垃圾分类达人”为标杆,参与垃圾分类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黄山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