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连冠”看黄山:
一座城的双拥基因与时代答卷

作者:舒 俊 发布时间:2025-04-28 08:13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双拥”之花在秀美黄山再次绽放,黄山市喜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黄山市双拥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军政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注脚。

近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要求,将双拥基因深植城市发展脉络,以“比发展、讲奉献、重实干”的担当作为,全力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持续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绘就军民同心筑梦的壮美画卷。

双拥基因的赓续传承

当2003年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首次授予黄山这座城市时,或许人们还未预见到,这场一路探索、一路焕新的实践,终将升华为深入骨髓的城市品格。

一直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双拥专题会等制度,近年来,先后召开30余场会议研究解决双拥重点难点工作。

在黄山双拥工作的图谱上,制度建设始终是最鲜明的坐标。聚焦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新任务,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创新驱动,构建立体全面的政策体系,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黄山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黄山市军人子女教育工作优待实施办法》《黄山籍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奖励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出台《退役军人社会化关爱帮扶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和《军人驿站服务与管理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切实维护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切身利益,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市成立8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05个乡镇(街道)、753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并将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向企业延伸。

黄山是一片承载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黄山的双拥优良传统深植于历史的土壤,在赓续中砥砺前行。五年来,我市集中迁葬烈士墓78座,维修零散烈士墓111座,提升整治23处烈士陵园和集中安葬点;帮助“离家”73年的孙师利烈士与亲人“相见”;100余万人次接受国防和双拥教育……

在双拥荣誉榜上,黄山众星闪耀,涌现出“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俞细文,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方继凡、胡少鹏,安徽最美退役军人胡晓春、叶兴旺,安徽最美拥军人物姚华亮、刘炎等一批先进典型,续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的双拥赞歌。广大退役军人在榜样的激励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0余支退役军人和双拥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活动时长超28万小时,屯溪区黄山蓝天救援队、休宁县徽骆驼志愿服务中心入选全国1000支“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军魂荣光”退役军人留影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安徽省首届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今天,双拥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已经融入百姓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

拥军支前的“黄山力量”

“春运期间,我部十几人接到紧急命令前往某一任务地,因票务紧张,多日未买到车票。眼看任务时间临近,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黄山市双拥办,现场帮助我们联系,当天就为我们联系到了车票,我部人员全部按时顺利前往任务地。特此感谢市双拥办工作效率和为军服务热情。”

今年2月,驻军某部将一面写有“爱国拥军暖兵心,强军兴军铸长城”的拥军锦旗送到市双拥办,感谢其帮助解决困难,为部队圆满完成任务提供有效保障。

动真情、办实事、讲实效,是黄山拥军支前始终坚持的准则。多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当好新时代拥军强军的“后勤部”“服务队”,倾力解决部队官兵一系列问题困难。建立拥军支前协调机制,组建8支拥军支前工作队伍,将部队需求纳入军地“双清单”,五年来,全市投入3000余万元,为驻军部队解决战备训练等问题60余个,累计输送优质兵员2100余人;持续开展“关爱边海防官兵家庭”活动,为全市134户边海防官兵家庭建档立卡,常态化走访和慰问;接收军人子女入学入园577人,安置机关企事业单位随军家属42人,为430名未就业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助金331.52万元。这些充满温度的数字,勾勒出黄山双拥工作的荣军底色。

为巩固部队备战打仗后方阵地,黄山市在土地建设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距离中心城区车程仅10分钟的核心地块,划拨建设用地用于建设黄山市光荣院,目前已开工建设,将在接收伤病残军人、荣誉军人疗休养、退役军人养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最可爱的人”在黄山大地收获“稳稳的幸福”。

尊军崇军的温暖画卷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在黄山,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军人军属倍感尊崇,社会化拥军氛围倍加浓厚。 去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屯溪区昱中街道“幸福照相馆”为辖区退役军人免费拍摄纪念照,退役军人叶伍和妻子手挽手、头挨头,笑容满面地面对镜头,拍下了定格幸福瞬间的合影。

为把双拥工作做到军人军属的心坎上,黄山市想官兵所想,大力实施“三后无忧工程”,五年来,全市妥善接收安置退役军人2320人,2024年事业单位安置比例达到84%。

黄山不仅为退役军人解决“后顾之忧”,更全力支持“最可爱的人”寻找人生新方向。打响“戎耀黄山”退役军人工作品牌,通过举办军创企业发展座谈会等形式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与市邮政储蓄银行联合推出专属金融产品“拥军贷”,助力51家军创企业获得10992万元贷款,激励更多的退役军人投身创业创新热潮,全市551名“兵支书”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标准化培育省级退役军人创业园3家、市县级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6家、就业创业培训基地16家,组建20人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义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130余次;举办120余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组织2030名退役军人参加技能培训,为576名转业志愿兵(士官)提供政府专项工作岗位扶持就业,助力110余名退役军人创业,带动320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

黄山美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少鹏获评2024年度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他脱下戎装返乡创业的故事成为当地美谈。从最初30多人到如今400多名员工,公司2024年销售总额达到3亿元,胡少鹏凭借军人特有的坚毅,十余年间将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特氟龙制品行业的龙头。“黄山市的双拥氛围相当好,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就是我们的‘娘家人’,前期主动帮助我们解决招工难题,在创业过程中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胡少鹏先后吸纳15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为300多名刚返乡退役军人提供实习岗位,用实际行动彰显军创企业的责任担当。去年10月,黄山市首家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指导站胡少鹏工作室在屯溪区奕棋镇江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他愿为更多返乡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支持。

一位入住过歙县军人驿站的现役军人表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退役军人虞女士说道:“没想到退役后还能享受这么贴心的服务。”去年底,黄山市“军宿徽州”百家军人驿站授牌,为过往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住宿、餐饮等服务。“军宿徽州”百家军人驿站运行以来,累计为2783名现役、退役军人提供减免优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尊重。

推出2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个拥军小镇,出台旅游拥军政策,建立“拥军旅行团”“军人驿站”等旅游拥军载体,面向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军队离退休人员、“三属”实行景区景点免门票,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常规公交;300多家社会企业和组织,11家医疗机构,为全国现役、退役军人和军属提供文旅、金融、通信、交通、医疗等方面优待,开展拥军活动100余次;在全省率先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情暖老兵”社会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拥军优抚保障;连续21年开展“双拥宣传月”活动,打造21处双拥路、双拥街、双拥公园、双拥小区;举办30余场双拥文艺演出,编纂《军魂长歌》《红旗漫卷黄山》等双拥书籍,创编徽剧《双拥之花绽黄山》、电影《柯村风云》等双拥文艺作品。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背后,是黄山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地联动”双拥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对军人的尊崇与优待化作街头巷尾的暖心服务,变成生活里实实在在的便利,每一份敬意都可感可知。这是黄山对爱军拥军光荣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命题的响亮回答。

鱼水情深的双向奔赴

军地同心的故事,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黄山人民不会忘记,2024年6月,全市遭遇强降雨侵袭,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部队官兵火速驰援,退役军人迅速集结,各级双拥办支前响应,军民携手全力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肩并肩重建家园。群众把守护家园的子弟兵当成最亲的人,送水送饭,那一刻,“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画面具象化了。

在“双向支持、双向奉献”上,黄山市扎实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2023年9月,黄山市与驻军部队签订“农产品进军营”框架协议,将地方优质农副产品引入军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600余家单位与基层部队结对共建,建立共建公约,开展“学雷锋”“双拥在基层”“军地联谊”等共建活动。驻军部队先后投入1800余万元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开展“六项援建行动”,累计无偿献血3100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万余名,帮助7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减免医疗费近400万元。

从制度保障到品牌创新,从军地协同到全民参与,黄山以“六连冠”诠释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深刻内涵。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如今,“六连冠”的桂冠与迎客松遥相辉映,黄山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