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2025-01-14 07:53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2024年成绩单

经济实力再上台阶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1100亿元,较上年增长5.8%左右,增速在全省的位次大幅前移。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居全省第7、同比前进8位;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3%、8.4%,分居全省第5、第2,分别为2018年和2013年以来最好位次。

文旅产业出新出彩

8家全球前十高端品牌酒店集团成功落户,我市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康养20强,获评“2024年度活力之城”。挂牌安徽网络微短剧黄山审查分中心,影视产业营收突破1亿元。全市游客接待量9222.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41.77亿元,分别增长10.8%、13.3%。黄山风景区主景区接待量突破49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1%,居全省第2;全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42.2%,居全省第1。

工业经济加速赶超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7家,总数达621家、创历史新高;1—11月,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3.4%、28.2%,分居全省第5、第7;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长19.8%,预计全年全产业链(含汽车后市场)营收超百亿元,我市成为全球最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生产基地,建成世界三大、全国唯一乘用车制动测试线路。

国际会客厅建设有力有效

成功举办承办2024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结好40周年黄山行等外事活动74项。启动国内首个“国际化友好景区”共建计划,与意大利美娜佐市等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国际友好城市(区县、镇村、景区)增至35个。屯溪国际机场口岸获批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新增、恢复境外航线5条,在营航线25条、通航城市28个。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深入推进,街口断面生态补偿P值稳定达到考核要求,“新安江模式”在全国27个流域、23个省域复刻推广。阊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建立。发布全省首个“生态美超市”地方标准。出台全国首批、全省首个VEP核算地方标准,完成全省首笔水排污权和区域水权交易,我市获批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全省唯一。

抗洪救灾取得胜利

累计出动救援人员42.3万人次,转移安置21.6万人。6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防汛救灾工作得到国家工作组充分肯定。

群众福祉日益改善

“50+1”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23.73亿元,民生工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连续2年全省第1。12345热线办理有效群众诉求27.4万件。2023年平安建设考评、信访考核均居全省第1,连续7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群众安全感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度15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历史新高。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拼经济稳增长,向好态势更加稳固

全面落实中央及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安排市级产业扶持专项资金3.4亿元,拨付涉企资金3.69亿元,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超12亿元

●推动市中心城区工商业用气销售价格调整,用气均价较上年下降16.2%

●常态化举办新安茶会、“企业直通车”、营商环境体验客等活动,解决问题诉求5068个

●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74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7.02亿元、“两重”“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9.62亿元,发行新增一般债券9.05亿元

●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等20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池黄高铁、农夫山泉黄山工厂等100个重点项目竣工运营;新签盛龙高端装饰纸、瑞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项目418个,实际到位资金468.5亿元、增长7.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440家、520家,增长14.3%、22%;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居全省前列;黄山“大位”智算中心项目正式发布,新远科技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小罐茶5G智能工厂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

2 提品质促转型,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成功举办黄山旅游节、创意黄山发展大会、全国“四季村晚”秋季主场活动、百度音乐节、2024阅文创作大会等活动

●《宏村·阿菊》焕新归来,《徽秀》新剧精彩上演,3部短剧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创新建立“山水村夜”新媒体矩阵平台,矩阵内媒体传播量月均增长104%,累计带动全市曝光量超百亿

●新增皖美消费新场景11个、总数全省第1,发放文旅消费券2.8亿元、带动消费26.1亿元

●全省首个数字游民NCC社区建成运营,15家单位入选长三角旅居养老地和健康养老目的地,59家民宿获评“皖美”金宿

●歙县、黟县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屯溪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向云端·世界观光列车主题驿站入选全国交旅融合示范案例。黄山风景区成为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

3 抓改革扩开放,内生动力加快释放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组建基金7只,总规模139.9亿元

●公共资源交易实现节资增值15.34亿元

●出台全省首部不动产登记若干规定,完成“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全国推广,“揭榜挂帅”4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省试点、承接数量全省最多,政务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在全省率先建成“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平台,政府网站“AI+政务问答”系统入选全国“十佳”优秀创新案例、全省唯一

●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南分中心挂牌,中安科创城开园

●新签长三角项目315个、协议投资额493.1亿元

●1—11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1.9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137万美元,增长27.2%、全省第1

4 促振兴提能级,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49万亩。“六业千亿”综合产值1067亿元、增长5.7%

●全省首个市级茶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上线运行,茶叶综合产值283亿元、增长7.3%

●新增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5个、省级文明村镇46个,总数均居全省第1

●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全省第1,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3年优秀,美丽乡村建设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

●入选国家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全省唯一

●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

●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

●推进餐饮等场所燃气“瓶改管”,全面取消瓶装液化气用户自提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399套,改造老旧小区28个。“保交房”交付率居全省前列

5 重保护促传承,特色优势愈发彰显

●前三季度空气质量、水质指数分别排名全国第5、第29,均居全省首位

●安徽黄山站(森林)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完成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获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堨坝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自然、非物质文化、记忆四大遗产项目全覆盖

●徽派古建产业产值42.51亿元,增长50.6%

●3家徽菜产业链企业获评中华老字号,徽菜产业综合产值220亿元

●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6 惠民生强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5次在省级考核中获评A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首次省级考核中获评A级

●发放城乡低保金1.81亿元、特困供养金9354.9万元、临时救助金815.6万元、医疗救助金7563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849.4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482.4万元、高龄津贴3376.3万元

●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602元、25108元,增长3.8%、7%

●在全省首创医保药品比价系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8%

●千人口托位数稳居全省前列,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超65%

●成功举办第三届“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我市选手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铜,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牌

●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信访事项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达100%

7 提效能严作风,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强化府院、府检联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全部办结

●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化政务公开,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2025年经济社会
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高质量完成耕地保护、生态环保等年度任务


2025年主要工作

1 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实施高端服务业共同成长计划,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打造文旅支柱产业上走在前、当先锋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产业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
    ●聚焦“IP+文旅”深耕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加快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

    ●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质效
    ●走好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发挥园区经济建设主力军作用

3 倾力打造乡村振兴黄山样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改革破藩篱激活力
    ●以开放拓空间增动能
    ●以服务优环境促发展

5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

坚持投资、消费一体发力,实施提振消费和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更好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

    ●大力提振消费
    ●提高投资效益
    ●提升招引质效
    ●强化要素对接

6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精明增长、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贯穿城镇建设管理各方面,加快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活力
    ●提高城市感召力

7 不断厚植生态优势

深入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源泉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
    ●加快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8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做好民生工作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9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铸牢政治忠诚
    ●坚持依法行政
    ●增强赶超干劲
    ●守牢清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