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逐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黄山市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为大量动植物提供了生存资源和栖息地,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及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筑牢自然保护地绿色防线
歙县三阳英川,溪流自山间来,清澈见底,游鱼细石,野趣盎然。不远处,云雾缭绕,奇峰险秀,林木葱郁。盛长健说,这里已进入保护区,前面就是清凉峰。盛长健是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工作人员。
1982年,歙县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6年,绩溪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8年,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7年,歙县、绩溪两个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为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盛长健介绍,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野生植物1570种、脊椎动物377种、昆虫类1020种、大型真菌148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分别有6种、48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12种、47种。
走进英川管护站,一片小树林看似很不起眼。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工作人员洪鑫介绍,这里用于开展珍稀野生植物繁育试验,现已成功繁育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长序榆500多株,填补了我省长序榆育苗空白。
“这是天目铁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我们这里有两株,是2017年从浙江引进的。”洪鑫说,他的手机里还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照片,是在清凉峰用红外相机拍到的。“近期在我们这里已经发现3次了”。
歙县管理站加强对银缕梅、小勾儿茶、黄山梅、鹅掌楸等物种的种群动态分布、生境变化、繁殖规律进行监测研究;在保护区范围内网格化布设40多台红外相机,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60种。
同时,歙县管理站加强巡山巡护工作,做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盛长健说,保护区里毒蛇和山蚂蟥多,每次上山都得随身携带蛇药和风油精。“在身上抹点风油精,可以防止山蚂蟥叮咬。”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支持保护区所在社区道路、桥梁、林道建设,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与绩溪、浙江的两省三地联防联控,实现连续36年未发生森林火灾、连续18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
守望野生动物的“诗和远方”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休宁县坚持开展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科普宣传活动,让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年增强。
休宁县凤凰山,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要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珍稀物种驯养繁殖等工作,是野生动物的“120急救中心”,救护范围包括黄山、芜湖、铜陵、马鞍山、池州、宣城等6市以及皖浙赣毗邻地区。
该中心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每年都有一些伤病、受困的野生动物被群众或林业公安送至该中心,许多受伤的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得到及时救治,重返大自然。该中心成立20多年来,先后救护、放归野生保护动物4000多头(只),包含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扬子鳄、白鹤、中华穿山甲、黑熊、短尾猴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00多头(只)。
该中心给放归的珍稀野生动物安装跟踪器,实时收集被监测保护动物种群生存情况、生活习性、迁徙范围、迁徙路径等信息,并加以归类、研究,以更好地制定不同种群相关研究方向及保护政策。
鸟类是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类群。休宁县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自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共统计到鸟类15目48科150种,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
近年来,该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推进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项目,重点开展黑麂繁殖研究,加强珍稀野生动物繁育。黑麂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安徽大熊猫”之称。
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繁殖黑麂、黑熊、扬子鳄、梅花鹿、猕猴、白鹇等珍稀动物200多头(只),并建立稳定的黑麂、扬子鳄、猕猴等人工繁育种群,进一步保存和维护种质资源基因,为后续有序推进野化放归奠定基础。
助力友好型可持续绿色发展
徽州区潜口镇谢裕大茶博园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体验于一体,是黄山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吸引大量研学团、亲子团前来参观旅游,开设的《“我”是春天的孩子》等研学课程,激发人们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发展、茶园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探究。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茶博园正在加快打造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目前体验地及周边森林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76.24%,拥有树木种类30余种、花卉50余种、动物20余种,生态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
据了解,茶博园内设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园,有茶树28类62个品种24万株。其中,古茶树保护区有百年以上古茶树306株、特异性状茶树品种32个,移栽有树龄400余年的黄山毛峰母种古茶树以及全国各地的古老珍稀茶树;茶叶树种基因库保护区育有谢裕大与安农大、省茶科所共同研发的无性系繁殖育种“漕溪1号”以及多抗香、舒茶早等茶树良种。
近年来,谢裕大茶博园因地制宜打造50亩月季观赏园、两山夹一湖的孔雀放飞观赏园、百米银杏大道、120亩玫瑰观赏园、棕榈湖等。2023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452.9万元,接待游客60.25万人次,连续3年实现稳步增长,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
黄山山脉主峰西南,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达97.5%,2001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当地成立黄山千鸟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保护区保护权委托管理。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参与和促进周边社区和美乡村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民宿旅游、研学旅游、稻虾米基地等生态友好产业,带动村民就业,促进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保护区资源监测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资金支撑。
目前,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建成政府监督主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持续管理发展新机制,形成多方协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九龙峰模式”。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经验做法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为美丽中国作出“黄山贡献”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黄山市现有自然保护地87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0处,森林公园7处、湿地公园3处,风景名胜区4处、地质公园3处。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休宁县六股尖省级自然保护区、龙田乡等地用红外相机记录到亚洲黑熊出没;现身祁门县芳村村的“鸟中长颈鹿”黑苇鳽填补了黄山市在国家观鸟记录中心网站无黑苇鳽记录的空白;黄山区在省内发现珍稀药用真菌黑柄炭角菌(俗称乌灵参)并挖掘到菌核……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科室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是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识别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政策的重要基础。黄山市从2023年起在全省率先全域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举行的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布人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黄山市发现各类生物物种6031种,调查中发现并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9种,受威胁物种100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82种。黄山市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一大批新记录物种加入黄山生物大家庭。
目前,黄山市正积极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提升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原生境)保护水平,助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该负责人表示,黄山市将加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运用,以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为契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黄山智慧、提供黄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