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畔怀先哲 东原故里话戴学
徽州自古人杰地灵,学风昌盛,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和文化巨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集哲学、朴学、科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戴震。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思想家、考据学家,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200多年来,戴学思想引领一代学风,治学理念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巍巍东原,大德硕儒,哲人虽逝,精神长存。在戴震先生诞辰300周年之际,1月3日上午,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在屯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知名学会、高校代表、专家学者,戴氏后人、戴学爱好者等齐聚一堂,深切缅怀戴震先生不朽的学术贡献、文化贡献、社会贡献,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笃行是最真的弘扬。与会学者纷纷表达了对戴震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并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必将用实际行动助推戴学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氏后人 戴锐
很荣幸来到戴震的家乡,来到他求学求知的起点,参加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参会我有两个身份,一是戴氏后人,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代宗师戴震把一生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学术,在考据学、哲学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作为戴氏的后人,我有幸拜读了族人的著述,这次参加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戴震的了解,心中的崇敬之情更甚。作为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方面,我深受他的一些主张影响。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在黄山举行,此次大会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足以见当地对戴学的重视,我也有感于黄山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情怀,相信这次大会是戴学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也期待戴学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 吴根友
戴震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代宗师,在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里,其对语词、句法意涵和文本中的语言脉络的详尽分析,对“道”的不懈追求,都彰显了人文学研究中“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一通经达道的语言学路径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为中国人培养近代科学精神提供了自己的文化土壤。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梁启超、胡适、陶行知等共同发起,在北京隆重举行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会,奠定了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100年后,我们相聚徽州再话戴学。这100年来,戴学在这片流淌着徽文化基因的土地上得到了充分滋养,获得了长足发展。
对于下一步戴学的研究发展,我认为可以继续加大对戴震文本的注释和普及力度,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让戴学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交融,持续擦亮戴学这一宝贵的文化名片,助力徽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戴氏总商会秘书长、中华戴氏宗亲联谊总会秘书长 戴明
戴震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涉猎的学科比较全,在天文、地理、数学、古文、畜牧、水利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著作传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社会进步方方面面贡献非常之大。他不但是我们戴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先贤,更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黄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为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日举办了这样一场盛会,邀请了全国多所著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对戴震的生平、著作、贡献进行系统总结,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戴震思想。作为戴氏后人,我们也将向这位先贤学习,继承和发扬戴震的优秀传统和优秀品德,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戴氏家族更多更大的贡献。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道彬
我从事戴学研究30多年,尽己所能做了一些工作,包括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以及博士后出站报告都是做的戴震研究。现在正从事戴震老师江永的研究,主要是做江永全书的整理和研究,还拿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望把江戴之学结合徽学和皖学,一步步把安徽的地域文化“顺流而下”做下去。
今天召开的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汇集了当代中国以及国外从事戴震研究的大部分专家学者,其中部分专家也带来了厚厚的论文集,这足以说明徽州本土的戴学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都很大。作为安徽大学的一名教师,我愿意为徽州的戴学研究尽心尽力,和大家一起推动戴学研究的每一步发展。
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董锦程
当前,中外都有一批专家学者从事戴学研究,且各自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中外的戴学研究在研究方式、研究方向等方面是有所差异的,国外的戴学研究在思想文化比较方面有很深度的研究,可以给中国学者一定的启发和思路;但国外戴学研究的框架略显固化,需要扩大研究范围,借鉴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戴震所说的“十分之见”,真正体会到戴震思想的精髓。所以我希望有更多年轻的学者像我一样,充当中外戴学研究的“桥梁”,让双方建立对话关系,通过对话更加了解彼此的研究进展,推动戴学研究在世界发展传播。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王杰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前清学者第一人,他不仅博通群经,长于文字训诂之学,精于音韵和礼学,在天文、数学、地理方面也颇有造诣。戴震学术思想所具有的启蒙性、经世性、科学性,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多现实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戴震的学术生涯启示我们,学问务必经世致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戴震实学思想的经世性和实践性,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实,回应时代之需,把文章写在山海天地之间。下一步,黄山可在宣传上继续发力,充分发挥融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作用,多拍摄制作一些有关戴震的影视作品、短视频等,把理论研究成果通俗化、影视化,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认识戴震和他的学术思想,让戴学更好地展示于当代、流传于后世。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开
仅就哲学的自身性而言,戴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形成了“气一元论”“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理本体”论。“理本体”不仅为哲学研究,乃至为整个清代学术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可获深层开拓的美好愿景。戴震哲学中的“理本体”人性说,其启蒙价值之大,至今仍不无余晖。传统文化的研究,启蒙思想的发掘和发扬,其实是值得长期重视的课题。
黄山是戴震故里,在这里举办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意义非凡。所凸显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时代价值都值得继续深挖研究,发展好戴学更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具体实践,对推动黄山科学人文、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遐龄
今年是中国哲学家戴震300周年诞辰,我在做中国哲学研究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戴震哲学。戴震思想具有现代性,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强调要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戴震哲学会给我们很多很重要的参考。研究戴震哲学,对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文明在世界各个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所以,戴震的学问不仅是徽州的学问、安徽的学问,它也是中国的学问,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学问。
黄山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戴震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朱宏胜
近年来,我们在戴震研究方面成果累累,挖掘整理了戴震年谱、戴震文章写意、戴震连环画、戴震故事选编等系列作品,并以戴震研究成果展的形式向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献礼。同时,从学者的构成部分来看,我们从事戴震研究的学者中老、中、青三个年龄段都有,尤其是这些年还引进了一些年轻的博士,他们的加入也为戴震研究团队注入了新生力量。这些年轻的博士在研究中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数值分析法等,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和分析工具进行戴震文化研究,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成果”,这也令我们传统学者耳目一新。希望通过他们,用更现代化、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戴震的学术思想,让戴学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屯溪区委书记 吴旭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的戴震,已成为屯溪一块仰之弥高的丰碑,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我们纪念戴震,就要心怀责任,在传播交流中深入了解戴震;就要心怀崇敬,在赓续传承中彰显文化自信;就要心怀担当,在活化利用中赋能文旅发展。
作为戴震故里,近年来,屯溪区深入挖掘戴震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围绕传承、弘扬戴学做了大量工作,放眼未来,屯溪又有了新的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让屯溪历史名人“活”起来,深入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工程,提速隆阜老街、徽州乡愁馆、老虎山巷、柏树休闲文化美食街等项目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年轻时尚、多元融合”,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开发文创新产品,加快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打头阵、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