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筑梦绿生金
前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生态高颜值,推动生态高价值,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铺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
这是一座秀美之城,山水交融、俯仰皆景;这是一座幸福之城,水清岸绿、候鸟蹁跹……
2023年,黄山荣膺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秀美之城”,“秀美”一词,在黄山被赋予更多的生态笔墨作注脚。一年来,黄山逐绿而行,摘下了一枚枚沉甸甸的生态“勋章”: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绿色金融“村落徽州”上升为“村落江淮”获全省推广,黄山市、歙县获评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黄山市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黄山风景区成功创建中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黟县被授予“气候康养旅居示范区”称号,乃全国首家且唯一。
改革创新
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入冬以来,新安江流域歙县王村镇杏村河段,迎来了一群中华秋沙鸭,或自由游弋,或凌空起舞,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生态好了,鸟也多了。前年11月,我在这里拍到5只中华秋沙鸭,去年来得更多,有40多只。”摄影爱好者叶政红欣喜地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飞抵黄山,从“稀客”变成“回头客”,这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生动写照。
历经11年的4轮试点,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级行政区推开。一江碧水,折射出新安江之变,更浓缩着黄山市对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绿色是黄山最鲜明的底色、最生动的特质,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市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以改革创新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古村、梯田、云雾、竹海,高山之上的千年古村灵山,在冬日里更添了一份神秘和梦幻。去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黄山市分行成功投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7800万元,支持徽州区“村落徽州”保护与利用(大灵山片区)项目建设。这也是该行在徽州区推进的第二个“村落徽州”项目。徽州区浪漫红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大灵山”项目将以“十里金灯·不夜灵山”为主题,激活灵山丰水、田园茶海、徽韵乡村核心资源,植入山水乐游、康体疗养、诗意美宿等产品,致力打造国内知名、长三角一流、安徽省首席的旅游度假区。
乡村振兴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钱从哪里来?去年初,徽州区率先破题,与黄山市农发行合作,以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为切入点,实施“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利用政策性金融资本,统筹发挥各类经济主体优势,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一期授信3.8亿元,通过4个子项目、18个小项目的实施,徽州区深度盘活传统村落4800余亩土地、茶园和90余户闲置民房,成功打造“艺蔬”临河、生态坑上、康养蜀源、红色石岗4个“一村一品”主题村落,预计项目覆盖到的村民户均年增收约5万元。
如今,“村落徽州”项目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不断凸显,截至2023年12月初,全市已获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审批项目9个,累计授信41.9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4.05亿元。同为古徽州区域的宣城市绩溪县也参照该模式申报“村落徽州”项目,获批授信1.5亿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
2023年12月13日,我市《创新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村落徽州”新模式》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家多个部委高度认可和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点赞”,并由“村落徽州”向“村落江淮”升级,在全省复制推广。
改革创新,让黄山的绿意更浓,城市更美。
资源变现
绿色“颜值”变生态价值
“没想到我们村的空气每吨能卖45元。”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歙县石门乡竹岭村护林员程加米,说起发生在小山村里的这则“大新闻”,仍有些激动,“我们要把竹园守护好,让这里的空气更值钱。”
竹岭村因竹而得名,最大的特色是竹子,最大的资源也是竹子。该村现有1.5万亩竹林,经测算,这些毛竹蕴含丰富的碳汇资源,总固碳量达7万余吨,能卖300多万元。2023年11月14日,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平台,竹岭村转让220吨碳汇量,总价9900元,用于中和2023年创意黄山发展大会会议碳排放。这也是安徽省首个成功开发并交易的村集体竹林碳汇项目,标志着竹岭村一片片山林完成生态价值的交易变现,协议签订当天,钱就打入了村集体账上,用于竹林的管理升级。因为卖“空气”,竹岭村火了,绿色发展的干劲更足了。“现在又有两个项目找上门,碳汇交易总价近2万元。”竹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罗京说,竹林碳汇的成功交易带动了竹产业发展,村里计划成立民宿协会,依托万亩竹园、红豆杉群和富硒土壤等自然资源,挖掘竹文化,发展康养农旅产业。
竹岭村“卖空气”,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交易转化经济效能的新路径。而靠林业资源“卖空气”,只是绿色发展创造效益的一个环节,以绿创效、以绿促产,背后的舞台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市依托全省首家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动交易要素向林权、排污权等13大类拓展,完成全省首批水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跨市域“生态检察+林业碳汇”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初,累计完成交易8348笔,实现交易额40.49亿元,总溢价5900余万元。
良好生态,不仅吸引大量游客,更实现资源变现,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金融钥匙
打开生态价值转化锁
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一张张生态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祁门畅享“森呼吸”。
在拥有多项生态“桂冠”的同时,祁门县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开发科技水平低、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分散等问题。为此,该县积极谋划实施“祁门县四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及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EOD项目”。
2023年9月,随着农发行黄山市分行第一期1.83亿元VEP贷款资金的投放,全国首例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祁门祁红茶产业链开发(一期)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是祁门县四江源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以祁门红茶品牌优势为核心,挖掘“茶、医、戏、山、水”特色资源价值,项目总投资3.88亿元,其中VEP贷款3.1亿元,由祁门县国有独资企业承贷,采用《黄山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权益证》质押,贷款期限25年,主要用于茶地流转、低山茶园生态修复、茶园田园综合体建设、茶旅结合等。经评估,该项目运营期内可实现经营收入约17.55亿元。
为推进VEP项目落地,市发改委与农发行积极对接、深入研究,牵头编制了黄山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办法、VEP贷款机制方案、VEP绿色贷试点方案、交易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建立了VEP收益权质押贷款的价值核算、权属确认、评估授信、市场交易、风险补偿等绿色金融体系,为全省首单VEP贷款落地祁门奠定了基础。VEP贷款及时到位,为项目的快速推进提供了保障,目前正着手启动低效茶园生态提质、茶园绿色防控以及金字牌瓷厂的业态打造等建设工程。
“VEP绿色贷”项目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的又一次有益探索。截至目前,全市已摸排VEP储备项目10个,总投资20.19亿元。
聚焦绿色发展和生态价值转换,我市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打通金融活水,汇聚发展“绿”动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省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相继推出“村落徽州贷”、EOD、VEP等绿色金融项目,累计获得国有银行授信近130亿元,成为黄山市开启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三把“绿色钥匙”。
绿色转型
促进产业与生态双赢
如何打开“两山”理念转化通道,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时代答案?
眼下,黄山正将“风景”变成“产业”,把“颜值”转化为“生产力”,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景村共生、整村推进,促进村民共富,黟县“塔川书院”项目开发模式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以片区开发、运营创新,实现多方共赢,形成乡村振兴“384”工作法并获全省推广,成功打造了大灵山等一批主题网红村落;以精致农艺、创意品牌,赋能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新推出“田园徽州”等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
借力好生态,逐梦“绿富美”。我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康养、休闲度假、酒店会奖赛事、文化服务、数字创意等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乡村旅游覆盖全市7成以上村庄,10余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乡村CEO,生态优势正加速向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变。
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加快推进?此前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绘出“路线图”——
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抓好“皖浙合作十件事”;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做优“茶花草鱼”土特产,发展徽菜预制菜产业;统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打造更多生态旅游线路;推深做实“村落徽州”、EOD、VEP等项目,用好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钥匙”……
金山银山何所倚?山水筑梦绿生金。黄山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高昂的斗志,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迈出铿锵步伐,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努力让大黄山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