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文脉焕生机
——写在中国(黄山)第三届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之际
黄山市是徽文化发源地和核心传承地,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目前,全市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历史文化街区、310个中国传统村落、4072处历史建筑、8032处不可移动文物、643处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了传承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黄山市委市政府时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加强历史文化全域保护传承,积极探索徽派古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等方面,立足于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利用原则,匠心守护徽风皖韵,着力打造徽派古建筑保护利用黄山样板,让千年文脉在黄山大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徽风擘画马头墙
为传承和弘扬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市里出台《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办法》《黄山市徽州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办法》《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立足徽派古建筑历史文化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加快构建徽派古建产业链,打造古建营造、古建修缮、古建构件配件、文创装饰产品四个产业板块,培育古建工匠,促进徽派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从事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构件配件、文创装饰产品等产业链企业254家,包括徽州木、石、砖、竹雕、青砖青瓦、泥塑等构配件生产企业111家;6项古建类项目入选非遗名录,其中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徽州三雕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黟县彩绘壁画、徽州古建砖瓦制作技艺、徽州墙头画、深渡打土墙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徽州三雕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人,其他古建类项目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人;全市有徽派古建技艺工1.4万余人,346人获评“徽州古建工匠”;5家企业被认定为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遗传承基地。
今年1—11月,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达26.01亿元,同比增长57.9%,较2021年全年增长103.2%。作为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徽派建筑已辐射至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走出山门、走出国门,精彩亮相德国法兰克福、白俄罗斯明斯克等地。
皖韵跃动古村落
黄山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有力促进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黄山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利用示范市总体规划》及271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传统村落建设正负面清单》等地方标准。注重“山水城镇村”整体特色风貌保护,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立足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环境,推行“针灸式”改造,以最小干预维护村庄肌理,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保护徽州文脉、保留村庄肌理、保住乡土特色。
黄山利用传统村落金字招牌,创新推出“村落徽州”绿色金融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已发展“卖花渔村”“梦里祖源”“绿野仙踪西溪南”等特色“微景区”150个,打造塔川书院、西街一号等一批精品民宿以及休宁祖源、徽州区西溪南等一批民宿集群。(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乡村旅游覆盖全市八成以上传统村落。全市发展各类民宿3200余家,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成为全国首批9个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之一。
目前,全市有中国传统村落310个,占全国传统村落总量的3.8%,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其中歙县以167个在全国县城位列第一;现有省级传统村落476个,占全省传统村落总量的58.9%。2020年,我市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成为首批全国10个示范市之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集中连片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崭新局面。
文脉焕新精气神
黄山市属原古徽州,文风昌盛、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美誉。深厚的徽州历史文化和数量众多的徽派古建筑,记载了巨量的历代社会文化科技信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内涵。
全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6个、历史文化街区12片。其中,国家级名城2个,分别为歙县和黟县;国家级名镇3个,分别为休宁万安镇、歙县许村镇和徽州区西溪南镇;国家级名村16个,分别为黟县西递、宏村、屏山、关麓、卢村、南屏,歙县渔梁、棠樾、雄村、昌溪、瞻淇,徽州区唐模、呈坎、灵山,休宁县黄村,祁门县坑口。已普查认定公布历史建筑4072处。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后制定《屯溪老街保护条例》《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歙县徽州古城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黟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度。全市公布的历史建筑均完成挂牌、测绘和建档,构建形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同时,我市尊重原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不断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并通过展示及制作非遗工艺产品等,吸引老字号回归,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同时焕发街区活力。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我市还建立了市级徽派建筑数据库。其中,“名镇名村”模块录入26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资料;“徽派建筑”模块录入8963处建筑基本信息等资料。同时,我市对保护对象进行空间再造和功能转换,融合新业态培育新功能,实现城市环境与文化旅游等功能品质的综合提升。古城年货节、国际乡村摄影大展、非遗夜市等主题活动,保留传统建筑原本风貌并引入老字号传统商业、创意工坊、文化展示、零售商业等业态,利用保护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黄山比比皆是,创新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复兴。
当下的黄山,正在传承与保护、转化与发展中沿着和谐相宜、互促共生的广阔道路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