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1-10月接待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
人人都是游客,处处都是风景。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出门票“免减优”组合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把黄山打造成游安徽必来之地。
1—10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7501.17万人次,同比增长59.52%,较2019年增长10.73%;全市旅游总收入663.76亿元,同比增长59.21%,较2019年增长9.21%。这是继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景区之后,全市范围内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提前两个月超过疫前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总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聚焦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消费者凭芝麻信用享受黄山风景区门票、索道先游后付和租车免押金、酒店入住免押金、极速退房等服务,让说走就走的旅游变得更便捷……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全国首个“黄山先游后付·信用游”景区,日前入选文旅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我市聚焦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准确把握宏观政策走向,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带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以高质量旅游供给激发更加强劲的旅游消费势能。
顺应旅游发展新趋势,我市主动摆脱“门票依赖”,推出景区门票“免减优”政策,将每周三设为“黄山市景区免门票开放日”,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全球游客免门票开放;发放文旅消费券、亚运会消费券,对青少年群体以及杭州亚运会参赛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实行免门票政策,激发游客出行热情,拓展文旅消费需求。
以新安江夜游景观带为轴线,以夜间演艺秀、特色美食小吃街、体验式旅游购物街等为载体,我市创新夜间文旅消费场景,丰富夜游、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宿等业态,形成“月照七星、众星拱月”夜间品牌矩阵,推动夜间经济向着产业多元、场景融合进阶。
如何将“流量”变“留量”?我市大力推进“旅游+”“+旅游”,培育摄影写生、非遗演艺、研学修学等新兴业态,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会展经济、体育赛事等产业集群,推出一批“徽字号”精品线路、民宿品牌、文创产品和节庆赛事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住下来、玩起来。
将文旅业态融入“山水村夜”,让乡村旅游“出圈出彩”
我市立足文化、旅游、自然、生态多重叠加优势,以徽州村落为载体,加快构建“山水村夜”文旅新坐标系,全面打造“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品牌,探索形成以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黄山模式,引领带动更多乡村成为展示创意、品味生活、寄托乡愁的空间和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我市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出台《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徽州民宿提质增量行动计划》等,加快构建有梯度、多元化的“山水村夜”文旅产业新坐标系,持续打响黄山、徽州两个顶流IP,统筹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打造“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培育“摄影村”“文创村”“非遗村”等精品主题村,实施百佳乡村书屋和百佳咖啡屋“双百计划”……我市活化利用古村落,推出“体验足”“小轻新”“小而美”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发展休闲、美食、住宿、夜游、研学等复合型新业态,促进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格局。
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山地车公开赛、古道越野赛、油菜花节和朴蔓草地音乐节,非遗表演、民俗展演、赏秋晒秋、自驾露营和美食品鉴,露营烧烤、亲子研学、汉服旅拍和篝火派对……我市乡村旅游涌现新业态、新玩法,丰富了游客的旅行方式,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让村集体和村民获得更多收益,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黄山人民的“幸福靠山”。
培育世界级吸引物,把黄山打造成游安徽必来之地
黄山是长三角的南翼门户,也是皖浙赣闽四省通衢之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黄山的发展联动半径更大。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牵引,把黄山打造成游安徽必来之地。 加快构建“1+7+N”总体布局。我市做强大黄山龙头,打造大黄山世界级景区、新安江诗画长廊、环太平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皖南古村落满天星、中国东部醉美风景道、长三角休闲旅游大花园、都市休闲美食文化街区,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实施大黄山核心高地建设工程、高质量旅游能级提升工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工程、文旅消费促进工程、乡村旅游精品示范连片工程、徽文化振兴工程、文旅品牌传播工程、文旅服务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深度聚焦“一核十极”空间布局。我市扛起“大黄山”责任担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等高端服务业,强力推进大黄山核心高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景区、度假区、休闲小镇、休闲街区,辐射带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携手池州、安庆、宣城,加快把大黄山建设成为“两山”理念实践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外开放新平台和长绿长青、五彩缤纷的美丽大花园。
健全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体系。我市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景区之间公路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10月26日,昌景黄高铁全线试运行,串联起英雄城南昌、世界瓷都景德镇、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黄山风景区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形成跨越皖赣两省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游安徽必来之地”又添“快进通道”。
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用国际语言讲好黄山故事
6月,我市组织文旅企业赴香港参加第37届香港国际旅游展;组成文旅促销团赴东北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在上海启动“四季黄山 相约夏天”暨入境游旅行商黄山采风行活动。8月,我市在香港举办“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文旅推介会。通过一系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全方位推介唐诗宋词的烟雨徽州、水墨写意的秀美黄山,不断扩大黄山朋友圈和影响力。
我市树立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加快构建大黄山国际传播矩阵,持续打响“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广计划,向全球推广黄山和徽州两大顶流IP。《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登陆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及香港等地区,“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绽放,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可亲可爱可敬的新黄山。
用国际思维讲好大黄山故事,以新的表达、新的方式,把黄山时时精彩、处处精致、人人惊喜的魅力更广泛传播出去。我市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先后举办一批影响深远的国际会议,推出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紧跟世界潮流的旅游新业态,不断刷新外界对黄山的认知和印象,提升大黄山品牌传播力影响力,让黄山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会客厅”、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仅中秋国庆假日期间,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就刊发黄山原发稿件860余篇(条)。其中,中央媒体220余篇(条),央视新闻联播5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篇,新华社通稿7篇。此外,黄山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头条热榜。城市开放度、活跃度、辨识度、美誉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