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双向奔赴”

作者:刘晨 张任豪 发布时间:2022-10-09 08:1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9月16日,屯溪区隆阜老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文本通过省级专家论证,黄山市朝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出实质性一步。

长期从事徽文化研究的黄山学院马勇虎教授得知消息,高兴得笑眯了眼,“作为半个‘隆阜村民’,心情甚美。”

隆阜老街深藏着历史烟云的繁华,承载着诗意葱茏的徽州。寻梦徽州、繁华苏醒的背后,绕不开、道不尽的是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的相濡以沫。

因山立市的黄山市,以城为名的黄山学院,在这方北纬30度线穿过的神奇土地,相伴相生、共生共荣,掠过时间的河,心手相牵在跋涉中隽永。

情知所起 一往而深

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2002年,黄山学院成立。

不过,翻开“历史时间轴”,黄山市与黄山学院的情缘,要从更早时候说起。

时间回溯到1978年。这一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也是这一年,安徽劳动大学徽州师范专科班正式成立,宣告了徽州地区实现高等教育零的突破。这是黄山学院的起点,似乎也意味着这座城市迎来重新生长的新开端。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此后数年,在徽州地区治下,从安徽劳动大学徽州师范专科班到安徽师范大学徽州专科学校、徽州师范专班学校,再到黄山市治下的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历经数次合并扩建更名,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黄山学院,成为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40多年来,不论何时,黄山市始终对学院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黄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家俊动情地说。

黄山是徽文化和徽学的发祥地,素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被誉为“东南邹鲁”,自唐起学馆书院便相当兴盛,造就了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唯一一个被《资本论》提及的中国人王茂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闻一多、罗隆基并称“清华三才子”的吴景超等一大批徽籍大师和名人,托起中国文明极其璀璨的一片天空。

明朝时期的程大位,一生浸淫书法和数学,写就巨作《算法统宗》,成为当之无愧的集成珠算鼻祖和珠算之父,英国学者李约瑟赞叹:“在明代数学家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大位。”

生于隆阜、长于隆阜的国学大师戴震,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

浩瀚星海,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历代先贤的文化浸润,将千年兴学重教的传统烙印在城市血脉之中,将一城钟灵毓秀的风华镌刻入发展肌理之间,淬炼出兼具传统与时尚、传承与开拓的城市情怀和发展底气。

骨子里流淌的文化情结,时光里跋涉的相互扶持,发展中释放的求才若渴……让黄山干群早在多年前就达成了共识:黄山有“三宝”,其中之一便是黄山学院。所以哪怕城市体量小、财力弱,黄山市也始终如一将黄山学院当作文化殿堂一般倾心以待,全力“添薪加柴”,再怎么“殷切”也不为过。

在黄山学院打开百度地图定位导航,你会发现,有时候是休宁县,有时候是屯溪区。

无独有偶,黄山学院率水校区教师公寓5号楼,也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谈:“不过一道门槛,让你跨入即休宁,出门到屯溪。”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地爆发高校兼并潮,相当多的高校进行了合并重组、升格变迁。

2000年9月,黄山市政府支持安徽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近500亩的黄山林业学校(今率水校区方位)整体并入黄山高等专科学校,此前“蜗居”隆阜的黄山高等专科学校面积拓展至800亩,为升级黄山学院做好了硬件准备。

2004年,黄山市协调支持教育用地1000亩,助力黄山学院搭上当时高校征地扩建的末班车。

“如果当时没赶上,根据当时办学指标规定,学校办学规模上限就只有8000人,学校发展就会受到极大限制。”胡家俊回忆。征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征地跨休宁县、屯溪区两个行政区域,涉及范围广,光靠学校很难推进。

在紧急时候,黄山市伸出援手,本着“建设黄山学院就是建设黄山市”的理念,将学校征地扩建作为一把手事项,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以最快速度实现土地交付。

从300亩到800亩到1800亩,再到《黄山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支持黄山学院硕士单位建设,支持黄山学院升格为黄山大学……变的是数字,如一是初心。

“黄山学院是没有‘围墙’的,黄山市有多大,黄山学院就有多大,黄山市所有的资源都可供黄山学院发展。”市委书记凌云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话语,代表着这座城市对黄山学院满满的真爱。

双向奔赴 互相成就

读懂一座城市,既要在云端之上俯瞰全景的宏伟,也要在细微之处找寻关键之所在。

对于黄山而言,黄山学院是怎样的一个支点?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破天际,这座古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开始苏醒。12路公交车平稳驶上街头,这条线路连接着囊括了18000余名在校生的黄山学院和黄山核心商圈——黎阳in巷、商贸城、大润发等等。

学生们是12路车的忠实乘客,一路走走停停,随日光涌入黄山的大街小巷,融入黄山的人间烟火。

一座跃动青春、绽放活力的大学,让黄山这座城市前行的身姿越发矫健。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最显著的特征,扎根地方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使命所在,也是其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

风雨同舟四十余载,黄山学院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各条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用得着的、留得住的各类人才。

最初的徽州师专是当时全国都叫得响的农村师资摇篮。据统计,仅1980年至1996年(1997年成立黄山高等专科学校),8826名毕业生有3400余人留在黄山工作,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恪守入学时的铮铮誓言,像一株株黄山松深深扎根黄山大地,挥洒汗水、播撒希望,以最美的青春浇灌出一批又一批乡土人才。

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曾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作为中国现代旅游始发地,40多年来黄山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全域,黄山学院的贡献不容小觑。

“大家谈到黄山学院,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得‘搞’旅游,你校名上就挂着一块金字招牌呢。”黄山学院旅游学院闻飞副教授笑着说。

依托黄山丰富旅游资源,学校率先全国创建旅游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多个专业互相支撑的旅游专业群。自此黄山旅游本土人马齐整,斩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多个国家级品牌成果,城市的无形资产价值愈发彰显。

2007年,为守好徽州文脉,黄山学院方利山研究员致信国务院,建议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批示,直接促成跨皖赣两省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

……

当一个更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到来时,校地合作的升级就变成了“刚性”需求。

200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黄山市与黄山学院进入全方位、高频次、多领域的校地合作新阶段,黄山市及各区县先后与黄山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地校企合作。

越来越多专家教授、专业学院将黄山市作为成果转化的应用场、实现价值的理想沃土,越来越多本地企事业单位改变“外来和尚好念经”陈旧观念,频频向黄山学院抛出橄榄枝。

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资源调查、徽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资源保护开发、茶叶、绿色食品、化工、电子等产业转型发展、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活跃着黄山学院老师的身影。“最单纯的想法就是为前半生所学知识找个去处,把知识占有量更多地变成转化量,黄山市就是这个‘去处’。”黄山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郭宏斌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双方累计实施校地合作项目770余项,教师服务地方教研、科研项目560余项;建设就业基地160余家、实习基地170余家、教师应用能力工作站58个。近三年来,先后选派31名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

一周伊始,接待完厦门文旅企业考察团的徽州区副区长万顺利,再度把精力投入到浙大网新·徽州智能制造科创园,这个集智能生产厂房、智能仓储区、科技转化中心等多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全新平台,被他当作一双儿女外的第三个“孩子”。

万顺利是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一名副教授,2021年9月,他作为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被选派到徽州区挂任副区长。走下讲台,他将所学倾注于黄山发展,将情怀根植在厂房车间、在碧水蓝天。

星辰散落江河,故事未有终局。文峰塔下,一年挂职期已满,万顺利选择延期服务,“别人看我很苦,我乐在其中,我得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再走。”率水之滨,马勇虎教授与他的团队兢兢业业埋头于《隆阜村志》初稿撰写,“我在位于隆阜的横江校区工作了30多年,编好村志能给黄山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丰富素材,我们义不容辞。”

……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岁月如歌回荡在湛蓝的天空中,每一次遇见和发生,黄山与黄山学院始终相互依偎、惺惺相惜。

这座城与这座学院,仍将携手并进,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