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跨省情缘,浙江安徽每年一起做十件事
发源于安徽黄山,向东流入浙江千岛湖……
浙江与安徽,因一条跨省的新安江结缘。两省合作从2012年的水环境共保联治开始,如今已拓展为全方位、多领域的联动共赢。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
近日,潮新闻记者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首批“浙皖合作十件事”已全部完成,两省合作成果达49项,涵盖项目衔接、产业交流、就业服务、文旅合作、医教结对等十方面。这也是全国跨省流域从资金补偿拓展至多种补偿的先行探索。
建德新安江,游客乘坐“竹筏”造型电动游船在江雾中前行。图源 视觉中国
一是聚焦项目共推。
浙皖加快交通互联互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长兴西互通至浙皖界项目开工建设,杭临绩铁路、宁杭铁路二通道项目启动前期工作,合温高速、长兴至广德高速项目已签订浙皖省际接口协议。
两省推动产业强链补链。比如去年11月,浙江省工商联组织企业赴黄山休宁考察投资项目。去年12月,宣城在杭州成立宣城商会,并来杭开展项目推介,两地共同支持引导产业合作。
用好跨省流域生态资源,浙皖联动发展“绿色”产业。依托新安江-千岛湖-黄山世界级旅游线路,杭州、黄山、宣城多次以联合举办或互动参与的形式,开展推介会、特色节庆等农文旅活动,以及马拉松、跆拳道等体育赛事活动,实现项目共建、客源互通。
在原定的十件事目标之外,浙江还组织民宿服务认证国际联盟专家深入黄山、宣城,开展民宿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宣贯和培训,目前已有4家民宿通过认证。这一项目也被纳入2024年“浙皖合作十件事”,由杭黄宣三地联动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持续拓宽多种补偿的领域。
图源 浙江发布公众号
二是聚焦人才共育,两省推动各领域人才交流“取经”。
在省级部门,浙皖互派的75名挂职干部已于今年1月到岗;另外还有20名安徽干部到浙学习交流。在教育机构,浙江派遣优秀教师赴黄山、宣城交流超过20人次,浙皖高校互派访问学者8人。
在医疗机构,浙大二院与黄山歙县人民医院成立“浙大二院歙县分院”,共派驻专家125人,并接收33名“歙医青年”赴杭开展中长期轮训;浙大一院与宣城广德市中医院、绩溪县人民医院开展重点托管协作,派驻常务副院长和专家,并免费接收对方单位人员赴浙进修。
三是聚焦服务共享,浙皖在就业、医疗、科技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2023全年,黄山、宣城在浙江务工人员参与技能培训超过5000人次,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更畅通。
浙江上万家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开通异地结算服务,2000余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跨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服务,两省实现双向异地药店购药直接结算,异地就医更便捷。
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与黄山政企建立技术转移合作,精准对接当地企业需求,科技支撑更有力。
浙大二院与歙县人民医院共建“浙大二院歙县分院”。图源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公众号
回过头看,浙皖不仅合作成果颇丰,十多年间合作机制更是不断创新迭代。
2012年,浙皖两省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对赌机制采取“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随着三轮试点生效,中央及浙皖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6亿元,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每年送来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
第四轮试点有了全新突破。
去年6月,浙皖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去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正式为这块跨省区域命名。
由此,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共同谋划了“浙皖合作十件事”,作为加强探索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的抓手。
千岛湖镇坪山生态浮岛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着采摘水生蔬菜。图源 视觉中国
从曾经的“对赌”到如今的“共建”,资金补偿也有了新机制。前三轮单方补偿、单方受偿的模式转变为由双方共同出资和共同分配,形成专项“资金池”。
出资环节,交界断面水质越好,浙江出资越多;分配环节,两省产业和人才合作越多,浙江分得比例越高。而“浙皖合作十件事”的成效,将影响当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比例。
2023年,两省筹集专项资金达10亿元,首批“浙皖合作十件事”评分为满分,叠加其他指标,预计将为合作区内的淳安、建德争取2亿元。这批资金将继续投入到合作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合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集聚。
多年来,这项开全国先河的补偿机制已推广至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如今,2024年度“浙皖合作十件事”已经启动,随着机制迭代、改革创新,浙皖之间从同护绿水向共谋发展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