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星“闪闪”黟西北

作者:黎小强 许 晟 钟 伟 姚大盛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1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近年来,黟县洪星乡聚力打造“闪闪洪星”品牌,从两个维度发力:一是培植新兴业态。锚定黟县“旅游后花园、补给站”目标,串点成线,力推方坑岭影视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影视+文旅+康养”开发的全产业链条,通过民宿提质扩面、乡村建设焕新等,发展乡村旅居、茶旅研学、太空舱、高山索道。二是深耕传统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做强茶、笋、黑鸡、香榧、香菇、木耳、黄精等林下经济。洪星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向高攀登,向新而行,愿“闪闪洪星”成就星光大道。

“洪星有戏”起方坑

10月21日,洪星乡红光村方坑组路旁,牌上“黟见倾星,洪星有戏”“影视洪星”的字眼令人瞩目,在萧瑟秋日传递融融暖意。乡干部介绍,2023年,乡党委、政府抓住影视产业发展机遇,引入浙江新长城文旅集团,与红光村组建强村公司,实施方坑岭强乡富村影视基地项目首期工程,废弃林地、闲置宅基地变身影视拍摄资源,开启“洪星有戏”影视新赛道,目前正推进项目二期建设,“影视+文旅+康养”勃发生机,促农增收有力。

沿青葱山林前行,至一坡地,周遭翠竹婆娑。一挖掘机正作业,运输车忙运渣土,隆隆机声在清幽山林分外响亮。“这是二期施工现场,8月28日动工,打造影视集散中心。”乡干部告诉记者,影视基地运营两年来,摄制《老炮敢死队》《走山人奇谈》等影视作品26部,其中《铁血女枪手》仅4天就收回成本,累计分账近570万元,投资回报率近280%,《狙击精英之纳米危机》上线一周便分账超200万元;聘请临时演员、剧务等3400余人次,惠及周边群众500余人,掀起回乡务工热。前景看好,黄山两山转化公司拟投资1500万元,二期项目由此接续,围绕“魔幻森林”主题,打造神秘莫测魔幻森林、沉浸式地宫、多功能影视集散中心等影视功能板块,总规划用地7508.27平方米,计划总工期365天,旨在打造一个布局合理、文化共享、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影视文旅综合体。二期项目升级,更注重产业链延伸与文化赋能。魔幻森林区块将结合AR技术打造动态光影景观,在影视集散中心设置乡村影厅、道具工坊和文创市集,百亩置景街创新采用“拍摄+旅游+电商”模式,拍摄期作为场景使用,休拍期开放体验,同步搭建农产品影视代言直播平台。

而曾几何时,方坑组是日渐衰败的“空心村”。村民自古靠山吃山,以伐木、采茶等谋生。禁伐,兼交通不便,村民谋生不易。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纷出大山,进城务工。全组30多户人家,只剩6户居民,且多为留守老人。房屋几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个别坍塌。如今,影视地宫、东南亚城寨……“黟西北第一影视村”正加速在方坑崛起,“空心村”美丽蝶变。“洪星有戏”,拉开璀璨大幕。

探索乡村旅居。该乡精心改造收储11栋闲置农房,试点“村房短住”,全力打造“第二居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慢生活。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也被这里吸引,设工作室,成为方坑“001号新村民”。目前,洪星乡“新村民”计划已吸引浙江、河南、甘肃、山东等地11名“新村民”。

升级配套服务。旅居带动餐饮服务、快递物流等新业态,村民们当房东,收房租,又能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增收。资产性收益与劳务性收益并举,惠及周边群众300余人,户均增收4400余元。此外,洪星乡以红光、联光为试点,探索成立旅居乡村发展联盟,建设“美食+旅居”产业共同体,放大联光村作为黟县徽菜之乡、徽厨之乡的长尾效应,形成“吃在东边河、住在方坑岭”的“区域循环生态气候”。

“影视+旅居+美食”,一幕“洪星有戏”声腔婉转。

古村新韵续乡愁

洪星乡同川行政村奕村组,地处同川河上游景溪河谷,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钓鱼岭古道进入洪星的“第一村”,该村2019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24年入选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今年以来,奕村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全面提升乡村风貌,高标准打造省级中心村,加快实现村落保护与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村口修竹茂林掩映中,一座山野屋舍赋名“景溪风物”。同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明介绍,当地依托章岭、钓鱼岭、奕红等古道资源,积极发展古道探秘与生态康养旅游;古道沿途林木蓊郁、空气清新,历史遗迹众多,吸引不少背包客前来寻幽访古,为此特在村口打造“景溪风物”,作为乡村会客厅,既为游客提供休憩服务,也为展示传统村落风土人情。 

水口林下,里仁亭翼然溪畔,为黟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亭联由村中老人据早年记忆口述复原,道出此地山水环抱的自然风貌和遗世独立的安宁。亭内墙嵌石碑,为村民捐赠,刻《里仁亭赋》。亭前一株香榧树历百年风霜,依然苍翠挺拔,默默见证奕村人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

村道入口,施工人员以老石条拼合铺路,还原村落古朴自然的肌理与乡愁记忆,再现古人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的营造智慧。走在石板路上,仿佛能触及历史年轮,感知每块石头承载的岁月痕迹与先民脚步。张小明表示,修缮中坚持保护优先、保持原貌,不破坏传统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地方特色,切实保持其具备保护价值的外观形象。

村中央,仁寿堂负阴抱阳,气势恢宏。仁寿堂又称“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今年9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史料记载,奕村为李姓皇族聚居地,南宋绍兴年间,唐昭宗李晔后裔李奕举家迁此构茅建村,后代即以先祖之名命村。800多年来,这里远离战乱影响,文脉绵延,底蕴深厚。

张小明介绍,今年已对仁寿堂完成重点防水处理,并修复后方一面倒塌的墙体。在传统建筑修缮中,工匠们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精心修复梁柱、瓦片等破损构件,最大限度保存历史原貌。其中,仁寿堂在修旧如旧中重焕生机,其独特风貌吸引外地影视公司的关注,有望成为影视取景地,生动诠释“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理念。

今年以来,奕村以省级中心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内基础设施实施“微创手术”:全面改造给排水管网,不仅让家家户户用上了稳定的自来水,更实现了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曾经“空中蛛网”密布,如今弱电线路全部下地;曾经污水横流、蚊虫滋生,如今河水清澈、游鱼可数。77岁的李氏第40世后裔李志保,亲眼见证了村落的美丽蝶变,感言“日子越过越舒心”。

村小学旧址已被改造为同川村幸福院。室内,老人们围坐打牌,气氛融洽。同村的王自知老师捐赠了立式空调与壁挂电视,为长者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校园外,新铺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一只黄狗走走停停,不时回身顾盼,耐心等待。身后不远处,两位老人扛着枯竹,正一前一后走来,不疾不徐,时光仿佛也在此刻放缓了脚步。

生态农业筑基石

洪星乡地处青弋江水系源头,境内多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4.7%。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林、竹、茶等传统特色农业资源。近年来,立足发展生态农业,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该乡大力发展茶叶、笋竹、香榧、香菇、黑木耳种植等,态势良好。

洪星乡大星村境内的省道222线旁,一排排白色菌棒整齐排列,一簇簇黑木耳迎风浴露,茁壮成长。今年,大星村利用第九批选派村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0万元,由村经济联合社牵头发展高山黑木耳种植项目。基地占地面积约6亩,累计采购黑木耳菌棒24220棒,预估年生产干黑木耳5000斤,收益15万元左右。“种植黑木耳周期短、见效快,我们8月育种,9月下地,10月中旬已经采摘了第一批,晒干后有70斤,市场售价3500元。本月底或11月初,第二批黑木耳将迎来采摘期。”大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徐宏伟介绍,黑木耳基地一方面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入,另一方面可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已累计用工约400人次,发放酬劳4万元左右。

红光村村委会附近,一段段经打孔、分拣、接种的椴木,矗立在绿色竹园中。看着眼前即将长出香菇的椴木,红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谢雪梅满是期待。今年,洪星乡在红光村、长春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种植椴木香菇约4亩,储备段木2700余段,采购菌种600余斤,累计投资3万余元,预计年收获1500余斤香菇,产值可达12万元。“我们这里生态好,香菇生态有机,口感好,市场售价也更高。”谢雪梅说,红光村现有竹林2500多亩,年产竹笋5万至6万斤;有茶园近1000亩,年产干茶超8000斤;香榧约500亩,今年少量香榧开始收成。加上发展椴木香菇和有机大米种植,该村农业生产体系更多元。

据了解到,洪星乡有6340余亩茶园,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创新推出“支部+合作社+公司+茶农”运作模式,通过技术赋能进一步实现茶产业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黟金茶叶公司集生态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拥有绿色认证茶园980余亩,设置生产、包装等生产车间9个,开设绿茶和红茶两条生产线,多次在首届中国绿茶金三角斗茶会、全国硒水鉴茶大赛等比赛中获评茶王、金奖等殊誉。今年9月14日,黟县首届“干臣杯”手工红茶制茶大赛在该公司开赛,黄山市30名制茶高手齐聚,着力推动红茶行业的交流与创新。

位于长春村的马坦林场香榧基地,是洪星乡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经营12年,今年迎来丰收,香榧青果产量近30万斤,加工成干果后约6万斤,年产值预计达300万元。针对种植大户反映的灌溉引水难、采收运输难、野猪破坏频繁三大难题,村“两委”积极对接资源、争取项目资金,投入100万元建成16条总长2500米的单轨系统与综合山塘,搭建全景瞭望平台,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痛点。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今年香榧采摘季,长春村优先组织村内年纪较大、积分较高的劳动力参与采摘与手工剥壳。手工剥壳的香榧口感更佳,工人可获每斤1元的手工费,每天有20—30人参与,人均酬劳100元左右。初步统计,整个采摘季累计带动村民增收10余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洪星乡党委书记余成钢表示,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目前全乡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格局。如,同川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黄精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长春村充分挖掘笋竹资源潜力,培育竹笋加工企业,年产优质笋竹制品6万斤…… 

“黟杯茶”中化干戈

“来来来,咱山里人办事,先喝口茶暖暖心,界址的事咱对着地、拿着记录慢慢说。”近日,在洪星乡杨家墩村主丈山组村民常聚休憩的茶亭,村调解员为争执村民递上味道醇厚的石墨茶,紧张氛围在茶香中逐渐缓和。这一场景,正是该乡基层治理品牌“黟杯茶”工作法的生动注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洪星乡结合同川村奕村组传统文化中“里仁”内核,打造该品牌,以喝茶谈心化争解纷,形成“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纠纷”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走进奕村组,“里仁”古亭如沉稳老者,静立茂林修竹处。近看,飞檐翘角,似灵动舞者,在微雨中轻诉。亭内有美人靠,靠河有圆窗,是村民纳凉歇脚的好去处,也可供游人避雨。“‘黟杯茶’工作法并非简单的喝茶聊天化解矛盾,背后是一套融合了‘里仁’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创新机制。”同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明介绍,里仁亭东面墙上刻“里仁亭赋”,是奕村先祖李麟书所作,写有“乡先生,家传仁让;大伦起而堪嘉。士君子,庭讲仁慈”“则凡子与子言孝,父与父言慈,乔子亲而成俗,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忠,埙篪协而睦邻”等,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洪星乡积极提炼赋中‘里仁’内核,结合优质茶叶资源禀赋,全力打造‘黟杯茶’工作法基层治理品牌。”乡党委委员郑芝燕介绍。为此该乡建强党员先锋队、乡贤智囊团、产业带头人3支队伍,建立乡、村、组三级党建联络员工作机制,实行“党支部+网格”包片模式,选派31名党建联络员联系农户家庭,实现党员包片全覆盖,并吸纳“五老人员”、村“两委”、法律明白人等46人加入兼职调解员队伍,用方言土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喝茶议事中聚民心、化干戈。同时,该乡还整合茶叶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等17人组成产业调解队伍,围绕基层产业发展、生产生活实际,在解决茶地纠纷、劳资争议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与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黟杯茶”工作法从传统的调解室或会议室,移到温馨舒适的茶亭、村民喜聚集的林下等场所,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当事人从对立、紧张的心态,转向合作、解决问题的协商心态。“黟杯茶”调解遵循“一看二听三劝四疏导五协议”等步骤,汇聚多元解纷力量,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同时,洪星乡还积极创新“黟杯茶”积分治理体系,将参与调解、矛盾化解、支持乡村建设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实行“积分+分红”“积分+奖励”等激励措施,以积分制量化指标为激励工具,以村民自治为实践内核,融合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新实践,扩大积分治理成效。2024年以来,该乡开展积分激励活动8场次,带动积分高的农户用工400余人次。

2025年以来,洪星乡通过“黟杯茶”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9起,化解率100%。同时,构建“议事茶亭+村党支部+乡党委”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结合“宿村夜话”“户主会”等载体,不断充实工作法实践,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