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乡:复兴安茶 振兴乡村
厂房中央,经过“夜露”的茶叶摊放在簸箕上,旁边的操作间内,10余名茶工娴熟地将蒸好的茶叶装篓、压制,做成的安茶层层垒起,形似一座小山。这是日前,记者在祁门县芦溪乡查湾村老六安茶厂所见情景。
独立六茶外,安然一盏中。安茶作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年前后,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后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独有的“夜露”工艺和“竹、箬、茶”三香合一让安茶闻名于世,曾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茶叶博览会黑茶类金奖等,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六安茶厂,便是由“安茶”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培权创办,经过两代人30余年悉心经营,已成为芦溪乡安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年生产能力最高可达200吨,产品畅销北上广及东南亚地区。
“安茶历史悠久,其制作过程精细讲究,从开始采摘到制作完成需要耗费半年以上时间,兼具绿茶的揉和烘、红茶的筛和拼、黑茶的蒸和压。”老六安茶厂负责人黄荣春介绍,“日晒夜露”是安茶制作过程中极为独特的工艺,日晒阳光夜承露水,让安茶得以汲取“日月精华”,具备了安五脏平六腑顺六气等药用功效。一百多年前,安茶经阊江水运至江西景德镇、九江,辗转千里远销东南亚等地,曾有“楼下喝普洱,楼上喝安茶”之盛况,被誉为“圣茶”“神仙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芦溪乡作为祁门安茶的核心产区,境内青山连绵、竹木葱茂,云雾缭绕、温度适宜,是优质的安茶原料供应地。倒湖十八湾是镶嵌在芦溪乡的一颗璀璨明珠,十八个湾口,凭借动人水韵“吸粉”无数。
“安茶久负盛名,但其传承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曾一度销声匿迹。”芦溪乡党委书记叶青介绍,1988年祁门县有关部门派技术人员深入该乡,遍访安茶制作经营者,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试制成功,使安茶得以恢复生产。此后经过10余年摸索创新,安茶在2003年逐步起势,到了2007年,安茶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发展正式迈入快车道。
为复兴安茶、振兴乡村,更好地传承传统“夜露”制茶工艺,挖掘祁门安茶的潜在市场,近年来,祁门县和芦溪乡两级政府连续举办安茶品鉴会、“复兴安茶”系列论坛、安茶夜露活动等,邀请各地茶商共聚一堂,体验祁门安茶传统制作技艺,品鉴祁门安茶。同时,实施“安乡”茶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舟上·安乡、青山白露等茶文旅民宿,不断提升安茶知名度、美誉度。目前,该县(主要在芦溪乡境内)培育各类安茶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2024年实现安茶产量近700吨,产值超亿元。
政府牵头复兴安茶,群众踊跃投资兴业。在中国传统村落芦溪村,黄山市祁百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海中一家,一直致力复兴安茶。建设安茶历史文化馆、打造安茶非遗工坊、开办祁兰香茶旅驿站、设立爱心助农专柜……“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宣传营销,安茶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不久前还有几名美国茶客专程前来,了解安茶文化,品茗闻香。”戴海中说。
安茶是芦溪乡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安茶复兴,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还催生出“茶+研学”“茶+旅游”“茶+民宿”等新业态。现如今,仅芦溪村就有民宿11家,直接带动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而编竹篓等配套产业,更让近百户家庭多了份稳定收入。2024年芦溪村茶产业综合产值近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5万元。从单一的种茶卖茶到多元发展的茶旅融合,安茶为芦溪乡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