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讲道理” “创意齐云”绘新篇

作者:余勇 喻叶 吴国庆 发布时间:2025-09-24 08:02 信息来源:休宁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休宁县齐云山镇古称“岩前”,因位于齐云山白岳峰前方而得名。1988年改“岩前”为“岩前区”。1992年撤区并乡后,为树立齐云山旅游品牌,改“岩前区”为“齐云山镇”。它不仅是一座闻名的旅游重镇,更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徽州文化底蕴的土地。这里山水秀美,但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村民需求、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等多重关系交织的复杂治理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休宁县齐云山镇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创新“讲道理”基层治理品牌,在经济强镇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创新一流服务三大关键领域取得了可喜进步,实现和谐与发展并进。

铸强堡垒、夯实根基

让“讲道理”有阵地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不断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今年“七一”期间,《“齐云红”擦亮文旅“金名片”》一文,在《安徽日报》一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栏刊发,报道该镇的党建工作。

提炼党建品牌。去年以来,齐云山镇精心打造“百花园”党建品牌,制定《百花园品牌创建方案》和《齐云山镇党建联建各联合体工作落实方案》,指导所属各村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同步创建8个子品牌,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14支,以党建品牌为牵引,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镇党委获评安徽省2021—2024年度“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齐云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获评市级“双强六好”党组织。

健全组织体系。深化“党建+网格”模式,着力打造“镇党委—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民情联络员”四级“讲道理”网络,有效整合党建、综治、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分散网格,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全镇共设立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7个、三级网格86个、四级网格268个,实现治理力量下沉网格、服务资源直达群众。

推进实体运行。依托红网议事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打造21处网格服务点,提供共建联络、支部活动等6项共性服务与N项个性化服务,统一设立“讲道理”工作站(室),将其打造成收集民意、协商议事、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一站式”平台。今年以来,各站点已累计开展各类“讲道理”活动40余场。

立足本土、文化赋能

让“讲道理”有灵魂

古徽州“礼法兼治”“谦让和合”的优秀治理因子,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基于此,齐云山“讲道理”三字寓意丰富。

“讲”,形式多样。采取“第一时间到场讲、面对面坐下讲、背靠背重点讲”等方式,主动倾听当事人诉求、了解痛点堵点难点,引导矛盾双方放下争执、理性表达,通过平等对话化解分歧。同时不断拓宽“讲”的内容,积极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文明新风正气、赞美家乡发展变化等,通过讲透法规、讲通情理、讲出共识,让群众在一次次听“讲”的过程中,思想进一步凝聚。

“道”,文化赋能。融合“上善若水”的理念,一方面体现“顺势而为、柔性治理”,如对待纠纷时,秉持“包容谦和”的态度,像水一样“润物无声”地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强调“遵循规律、守正创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平衡中,遵循“和谐自然”的原则,既保护景区生态与文化资源,又保障村民游客、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理”,合法合规。既包含“法理”,以法律法规为底线,确保调解过程合法合规;也包含“情理”,结合“以和为贵”的思想与“邻里和睦”的传统,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兼顾矛盾双方的合理诉求,让调解结果既“合法”又“合情”,实现“法理”与“情理”的统一。

锻造提升、汇聚力量

让“讲道理”有队伍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着力打造三支队伍,锻造基层高效治理的硬核力量。

头雁引领强示范。镇党委高度重视村“两委”能力素质提升,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互学交流等方式,增强干部“懂政策、会协商、善调解”能力,使之成为“讲道理”的行家里手。明确所有重大事项,必先由支部会议研究;所有协商过程,必由部委员主持;所有议定事项,必由支部跟踪问效,确保“讲道理”不离主轴、不偏方向。

党员先锋作表率。全面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吸纳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多元力量,268名民情联络员联系服务全镇3600余户群众,引导每位党员当好“政策宣讲员、民意信息员、矛盾调解员”。如在和美乡村村容村貌整治中,党员率先拆违建、主动做亲戚邻居工作,用行动“讲道理”,带动了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互助讲和增合力。发挥基层干部群众主体作用,组织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五老”成立乡村互助讲和团,在涉及一些复杂问题时,充分运用“作退一步想、促进一步和”理念,在“讲道理”中发挥“稳定器”和“润滑剂”的作用,成功化解邻里、山林、赡养等矛盾纠纷137起,涌现出岩前村“好邻里”等个人调解工作室。

创新机制、规范流程

让“讲道理”有章法

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讲道理”工作机制,确保“讲道理”不是空谈,而是实干。

畅通议题收集机制。线下灵活运用“板凳会”“议事会”“评议会”等多种形式,把问题摆上台面,把道理讲在明处。线上通过微信群、QQ群等,广泛收集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例如,环居村村内无功能建筑挤占公共空间,导致停车泊位严重不足,每到收获季节,晒谷场地匮乏成为农户的心头愁。这个问题便是由村民反映上报纳入议题,仅用时15天,便完成5间老旧房屋的丈量、协商、拆除及场地清理工作,拆除面积达400余平方米。

强化闭环处理机制。严格执行“收集—分类—协商—决议—落实—反馈”闭环流程,每次处理问题均形成记录,明确解决方案、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由镇党委指定部门跟踪督办,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坚持依法调解机制。始终坚守法治底线,邀请司法所、镇村法律顾问参与重大或疑难纠纷的“讲道理”过程,确保协商内容于法有据。对协商不成的,依法引导进入调解或诉讼程序,维护“讲道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聚焦发展、服务大局

让“讲道理”有实效

“讲道理”的最终目的是聚民心、促发展,让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讲道理”。开展“比境界看担当、比能力看作风、比成绩看贡献”讲道理百日攻坚行动,确立“山(旅游业)+园(工业)+田(农业)”三产融合协同的“十五五”发展路径,科学储备项目26个,预计总投资额16.2亿元,其中社会投资9.1亿元。在岩前村南山坞道路路基拓宽工程项目建设中,组织多场“现场讲道理会”,党员干部与农户算清“政策账”“发展账”“长远账”,村组主动无偿提供近6亩山地,节省征地资金30余万元。围绕“旅游+”产业,广泛征求意见,引进润妍医美、大地艺术公路等一批乡村康养旅游新业态,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价值”。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讲道理”。定期召开“齐云山高质量发展大会”,倾听企业诉求,精准疏通企业与当地周边群众的矛盾堵点,构建起安定有序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累计招引各类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0.75亿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土地流转、施工扰民等问题时,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调解,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去年下半年以来,运用“讲道理”乡村治理方法解决项目要素纠纷36件,协调周边农户14户,将问题平均解决周期从5.4天降到3.6天,纠纷复发率从43%降到12%,成功为企业省下各类成本54万余元。

在培育文明乡风中“讲道理”。充分挖掘徽州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重谦让、尚和合”的德治基因,邀请乡村能人编写村规民约,对红白事标准、垃圾分类等进行了明确约定,在7个行政村绘制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墙18面,引导群众团结互助、邻里相帮、尊老爱幼、兄友弟恭,营造崇德尚和的文明乡风,齐云山镇入选黄山市第一批婚俗改革试点乡镇。乡风文明的推动为旅游发展营造了优质软环境,首批23户“为您解忧”农家乐挂牌上岗,受到社会各界好评。2025年1—8月,齐云山共接待游客168.75万人次,同比增长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