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绿水青山里的古村新章
雨后,薄雾如轻纱般缠绕着黟县西递村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穿村而过的溪流泛着粼粼波光,漫步古村,仿佛置身泼墨山水画中。
守护绿水青山 夯实“生态家底”
初秋时节,群山环抱中的西递村依然满目葱茏。望着眼前的景致,村里的退休老书记胡一洪不禁回忆起过往:早些年,西递村“靠山吃山”,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石灰窑,年复一年烧石灰,青山变成了“光头山”;后来,村里转变思路,依托独特的徽派古建筑资源发展旅游业。从全力恢复植被,到保护水环境,西递坚定地响应“绿水青山”的召唤。如今,西递村森林覆盖率已超90%,放眼望去,青山连绵、绿水潺潺,古民居群点缀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与独具徽州特色的民宿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
为持续提升环境质量,西递村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深化日常巡查工作,加强执法队员专业培训,明确巡查职责和标准,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全域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高度重视防汛排涝巡查上报工作,及时排查和解决各类基础设施隐患。同时,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清洁家园”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评选、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近几年,村里创新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空中全方位、无死角巡查,精准捕捉环境整治中的各类难题。
2023年12月2日,西递村发布《皖南古村落型景区“席地而坐”管理规范》,正式成为地方标准。凭借这一规范,西递村成功打造全省首个古村落“席地而坐”示范景区,荣获“安徽省最干净景区”称号,其“席地而坐”经验更是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全国“质量月”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50佳。
盘活田园生态 打造“增收美景”
清晨6点,广州游客李志军站在西递村半山腰的观景亭,薄雾中错落的古民居与百亩良田勾勒出“船形村落”的轮廓,他不禁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瞬间。谁能想到,如今成为网红打卡点的田园,曾因村民生计转变面临撂荒危机。
“以前村民靠种地糊口,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不少人转行做民宿、餐饮,田地慢慢就荒了。”胡一洪指着田埂上的老水车回忆。为了更好地发展西递旅游业,原村办企业西递旅游服务公司成功改革,交由黟县徽黄西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接。2015年,公司从村民手中流转了70多亩田地,复原古村周围的田园风光。春季种油菜,金色花海漫过田垄,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夏季种水稻,绿油油的禾苗与粉墙黛瓦相映,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田埂间还特意增设堆垛、牛犁、打谷风车等老农具,打造“我的一亩三分地”农事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插秧、除草,感受农耕乐趣。
田园生态的焕新,不仅让西递村多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致,更让村民尝到了“美丽经济”的甜头。游客增多后,周边农家乐的土菜成了香饽饽,民宿入住率比往年提高三成,不少村民还能在农事体验区务工,每月多挣2000余元。如今漫步在西递的田埂上,既能看到鲜活的农耕场景,也能听见游客与村民的欢声笑语,曾经的撂荒地,彻底变成了“观景台”与“增收田”。
活化古建遗产 延续“文化根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224幢明清古民居静静矗立,其中124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守住这份珍贵遗产,西递镇摸索出“镇景村”一体化发展模式,搭建起镇、村、户三级遗产管护网络,每一幢古民居的修缮都有严格规矩。
“修老房子不能瞎动,得让砖木‘记得’原来的样子。”胡一洪介绍,每次修缮都要历经十几道流程,先由村民或产权人提交申请,再由专业团队现场勘察,拿出贴合原貌的设计方案,施工中还有专人全程监管,最后通过多部门验收才算完成。
光守住“形”还不够,西递村更想让老建筑“活”起来。村里从门票收入中划出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再按比例给村民分红,激发村民保护古民居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不仅如此,村里还在绣楼里复原“抛绣球”传统婚俗,祠堂里定期表演徽剧,曾经的老商铺改成非遗体验馆,游客能亲手制作徽州竹编……夜晚,义务打更队的梆子声穿过街巷,既提醒安全,也把明清以来的打更文化传了下来。如今的西递古民居,不再是封存在时光里的“老古董”,而是能承载生活、传递文化的新空间。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的!”夕阳西下,光影秀照亮古村夜空,溪流倒映着灯光与马头墙,胡一洪在青石板路上悠然踱步,言语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