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乡:山泉水养出“致富鱼”
走进休宁县板桥乡板桥村,杨林湾村口41口集体鱼塘赫然出现在眼前,鱼塘沿着溪流而建,一字排开,颇有气势。“这里是休宁县泉水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也是泉水鱼养殖远教学用示范基地。目前,板桥乡共有泉水鱼塘1000余口、示范专业大户7户、家庭养殖户618户、鱼苗基地1个,全年泉水鱼总产量约为4.85万斤,年综合收入190万余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板桥乡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休宁县板桥乡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核心区。2012年,板桥乡实施“小母牛”公益慈善项目,在樟前村徐源村民组大力发展泉水鱼产业。2013年,板桥乡荣获“安徽山泉流水养鱼之乡”称号;2019年,“休宁泉水草鱼”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板桥乡梓坞村,有条55岁高龄的“鱼王”,时常引来游人拍照打卡。“这条草鱼是1970年放进鱼塘的,那年我女儿出生,放下去的时候只有半斤重,现在大概有七八十斤重了。”鱼塘主人汪长生告诉记者,“鱼王”吃的和普通鱼没什么两样,都是一天两顿,早晚投送野生茅草、玉米、南瓜等果蔬。要说秘诀,就是我们这儿的山泉水无污染、纯天然,并且鱼塘的进水、出水保持平衡,形成人养鱼、鱼养水的生态循环。
谈及板桥乡泉水鱼产业强村富民话题,梓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爱华表示,梓坞村的总体思路是发展泉水鱼产业,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以鱼和茶文化为主题,串点成景,打造景区村庄,力促农旅融合发展,变美丽环境为美丽经济。高峰期,梓坞村农户鱼塘养鱼及渔家乐年收入近10万元。
而在樟前村徐源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鱼塘,和敞亮的村集体鱼塘不同,村民在自家鱼塘的上方都建有瓜架等,鱼儿在瓜架下畅游,透过瓜叶等空隙,阳光照射下的草鱼俨然变成了“金鱼”。“2013年,我就在村里开渔家乐了,作为全村第一家渔家乐,高峰期一天摆席12桌,平时也有三四桌,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村民胡成九告诉记者,受益于2012年的“小母牛”公益慈善项目,不仅他的渔家乐有了好的收益,村里的泉水鱼养殖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小小的鱼塘里,可养殖泉水鱼400多斤,按照市场价60元/斤计算,一口鱼塘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胡成九说道。
板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茂辉介绍,该乡正结合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施泉水鱼传统村落提升项目,改造有关鱼塘,进一步丰富泉水鱼品种;完善供产销一体化建设,与黄山市泉水鱼公司等2家单位结对共建,开展“农产品进军营”等活动,拓宽销售渠道,截至今年7月底,帮助村集体增加销售收入37万元;走鱼旅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通过解锁“鱼历史”、打造“鱼景观”、品尝“鱼味道”,建成泉水鱼博物馆、鱼水情文化展区等,连续八年举办泉水鱼节、泉水鱼烹饪大赛等活动。目前,全乡已开办渔家乐14家,重点推出特色美食“一鱼三吃”,拉动全乡综合收入230万元,逐步实现“以旅促鱼、以鱼兴旅、鱼旅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接下来,板桥乡将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挖掘品牌价值,推进泉水鱼地方标准申报工作,全方位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品牌认知度。同时,深化鱼旅融合,积极对接社会资本,打造泉水鱼开发中心、产品加工、乡村农家乐及民宿等,丰富片区业态,不断整合泉水鱼、红色梓溪、古道生态游等鱼旅融合业态,举办泉水鱼节、赏花品鱼走古道等活动,让泉水鱼成为乡村振兴产业中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