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集中整编地——岩寺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留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除高敬亭领导的第四支队在大别山区域整编外,新四军军部机关、第一、二、三支队和特务营均在皖南岩寺集结点验。
1938年2月,新四军军部下达命令,要求各部迅速出动,兼程赶往岩寺集合。参加集结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战胜种种困难和阻力,于4月胜利到达岩寺集中。4月5日,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岩寺,设于岩寺后街的“金家大屋”。
到达岩寺整编的3个支队、军部机关和特务营共约7300人。其中,第一支队由项英和陈毅领导的赣粤边游击队、游世雄领导的桂东游击队、傅秋涛领导的湘鄂赣游击队、谭余保领导的湘赣游击队、李步新领导的皖浙赣游击队所编成。第二支队由张鼎丞和谭震林领导的闽西游击队、粟裕和刘英领导的浙南游击队、彭胜标领导的闽赣边游击队及闽南游击队所编成。第三支队由黄道领导的闽北游击队和叶飞领导的闽东游击队所编成。
为了尽快进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立即对部队进行整训、组编和点验,从政治、军事、后勤等方面加强部队建设,提高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养,具体任务有三项。
一是充实武器装备。新四军原有武器装备十分陈旧,仅有一些过去使用的老套筒、汉阳造,以及梭镖和大刀等武器。岩寺集中后,新四军在岩寺上渡桥创办了兵工厂,又称“皖南新四军修械所”,从制造刺刀到制造枪支、铁雷、石雷等,为新四军抗日作战提供了大量武器。同时,新四军还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枪支弹药,充实部队装备。
二是加强军政训练。组织干部战士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要求全军上下对国民党当局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针对华中地区平原湖泊较多的特点,加强了对日军平原作战战术、水网地区游击战术的研究,掀起练兵热潮。通过军政训练,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消除了疑虑,达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
三是开展民运工作。新四军成立了民运部,采取多种形式对民众进行抗日宣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广泛开展战地服务,军部文工团深入部队和群众进行演出。新四军还帮助农民建立夜校,编写教材,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民运工作密切了军民关系,对推动皖南地区人民的抗日救亡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岩寺整编标志着新四军组建完成,部队由分散的游击队转变为一支正规的抗日武装力量,走上抗日前线。岩寺整编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也打开了新四军东进和北上抗日的大门,为新四军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对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的保护,宣传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弘扬铁军精神,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于2005年正式建成。2011年,为加强对军部旧址的保护利用,徽州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红色文化提升项目,对军部旧址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扩建。2013年4月28日,新建后的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分为序厅、岩寺集结、誓师东进、军民情深、抗日烽火、铁军传承六大部分,以文字、图片、实物及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全面展示新四军的战斗历程。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并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