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村的龙灯“活”了!
宏潭龙狮灯会非遗“火种”点亮乡村振兴路
夜幕低垂,一条由点点星火汇聚成的“游龙”从群山中蜿蜒而出。伴随着震天的鼓声、激越的锣响,威武的龙灯昂首摆尾,灵动的狮灯翻滚腾跃,照亮了沉寂的乡村。
黟县宏潭龙狮灯会,源于祈福禳灾的古老仪式,集扎制技艺、舞蹈、音乐、信仰于一体。其龙灯骨架以竹篾精心扎制,外覆彩绘绸布,狮灯则造型威猛灵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出灯会的传统。
2017年,宏潭乡基于对非遗保护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实践,摒弃了“静态保护”的思维,转向“活态传承、融入生活、赋能发展”的路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老艺人“传帮带”。乡村干部在年底前便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龙狮灯会历史由来以及队伍人员招录情况,在宏潭村委会开设起“龙狮兴趣班”,又将扎制、舞龙基础纳入乡土教材。
没多久,一支由30余名平均年龄在35岁的舞龙青年组成的队伍便诞生了。队伍中,退休老干部在龙头前举着“宝珠”牵动龙身,孩子们举着云灯跟在龙灯后鼓舞跳跃,青年壮士们使出全身力气配合龙身翻上翻下、滚动摇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舞龙灯的场景,成为了灯会最动人的风景,宏潭龙狮灯会又再次热闹了起来。
“看着龙灯在自己手里舞动,感觉和老祖宗有了连接,特别自豪!”返乡大学生胡刚峰兴奋地说。
宏潭村村书记介绍,灯会筹备期长达数月,村子里超过一半的农户参与扎灯、排练、后勤。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游灯祈福”队伍绵延数里,村民手提各式花灯紧随龙狮,共同祈求宏潭村五谷丰登。“舞龙灯的时候,感觉全乡人的心都聚在一起了!”村民王大叔感慨道。
灯会当天,宏潭乡还邀请新闻媒体对老艺人的口述史、传统套路、核心技艺等进行高清录像和数字化建档,建立永久性保护数据库。邀请专业团队,对龙狮扎制工艺进行标准化整理,确保精髓不失。在保留传统套路精髓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灯光、音乐元素,增强视觉震撼力。
与此同时,灯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老手艺人通过教授扎制技艺、售卖龙狮工艺品增加了收入;灯会积累的人气和品牌效应,也为宏潭的生态农业,如蜜桃采摘、豆腐宴等活动持续引流;周边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豆腐、笋干、茶叶等土特产销量激增。据初步统计,春节灯会期间,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灯会路线精心串联古祠堂、古桥、特色作坊,让游客在光影流转间深度体验宏潭的古韵与新生。
近些年,宏潭龙狮灯会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表演,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也成为宏潭乡最闪亮的文旅IP。
宏潭龙狮灯会的成功实践,为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样本。文化学者指出:“它证明,深植于乡土的非遗,绝非博物馆里的‘化石’。通过创新性的‘活态传承’,将其融入当代村民生活,并有效转化为文旅资源和发展动能,非遗就能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宏潭的经验,值得更多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乡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