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镇:
共赴“绿水青山”之约,见证“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者:宋诚钊 发布时间:2025-08-12 08:47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八月的宏村,青山如黛,绿水含情。为期两天的“绿水青山千秋画”——“两山”理念基层实践系列活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画上了圆满句号。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主办、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活动,以多元形式串联起艺术与实践、理论与生活,让“两山”理念20年来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清晰可感。

走进黟山大学堂展厅,笔墨间的“两山”故事缓缓展现。8月7日下午的主题画展上,国画的雅致、油画的厚重、水彩的清新,将宏村的世界遗产保护、塔川四季景致、生态茶园风光一一呈现,余杭、宜宾等地的作品更让这份成果展映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农民艺术家们握着画笔的手,既种得了沃野良田,也画得出家乡新貌,他们与笔者的对话里,满是对绿水青山的热爱与自豪。

画展落幕,脚步未歇。调研团队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宏村,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间,特色民宿窗间飘出的饭菜香,又让这份古朴多了几分生活的暖意。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故事在这里随处可闻——有人把老宅院改造成手作工坊,有人带着新技术种起生态茶,古村落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保护与利用的智慧,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清晰展现着绿色经济的转型路径,每一步探访都是对“两山”理念最鲜活的解读。

夜幕降临,宏村滑翔伞基地的灯光点亮了夜空。纪录片《绿水青山千秋画》的首映现场,屏幕上流转的光影记录着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点滴。主创团队分享拍摄时的执着,为了捕捉塔川红叶最动人的姿态,他们在山坳里坚守3个清晨;为了记录古村修复的手艺,他们跟着老工匠学习半个月的木作技法。随后的黟县文旅推介环节,更让在场者读懂,这里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块青瓦,都是“两山”理念最可触摸的模样。

次日清晨,在奇墅湖仙境酒店的会议厅里,来自各地的实践者分享着“两山”转化的妙招:有的靠生态种植让荒山变金山,有的借非遗活化让古村焕新生。生态经济学家的点评切中要害:“保护不是守着不动,而是要找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这场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却在共识中指明了方向——“两山”理念的实践,永远在路上。

画笔已收起,镜头已关机,但宏村的绿水青山依旧在诉说。这场活动留下的,不仅是展厅里的画作、屏幕上的影像,更是一份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一声“守护绿水青山”的共同承诺。未来,当游人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定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步,都是“两山”理念续写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