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村兵站:烽火岁月中的红色纽带
在黄山区仙源镇麻村村口的麻川河畔,一座纪念亭静静矗立,亭中石碑上“新四军麻村兵站旧址”九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1987年由原外交部部长姬鹏飞题写的。这座看似普通的亭子,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记忆。1938年至1940年间,这里曾是皖南新四军的重要后勤枢纽,更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生动见证。
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从岩寺转移至太平(现黄山区)仙源,叶挺、项英率部驻扎20余日,在项氏宗祠设立指挥部,并于东门河滩举办多场抗日宣传大会。《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的激昂旋律点燃了古城民众的抗日热情。6月初军部开拔后,为保障物资转运和人员往来,新四军在麻村胡氏宗祠设立兵站第二派出所(太平兵站),配备武装班、竹筏运输队和招待所,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红色纽带”。麻村兵站虽编制精简,仅13名武装战士和8名工作人员,却肩负着转运新四军军需物资,接送新四军将士,以及通讯联络、传递情报和沟通军地关系等工作。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赴云岭视察,来去均下榻麻村兵站,在油灯下与官兵畅谈抗战形势,为兵站历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笔。1940年冬,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加剧,兵站大部人员奉命北撤,但留守人员仍坚持工作至皖南事变爆发前夜。兵站设立期间曾接待周恩来、叶挺、项英、史沫特莱(美国作家)、路易·艾黎(新西兰国际友人)、卡逊(美国上校)等名人。兵站解散后,胡氏宗祠因水患被毁,但这段历史并未被遗忘。1987年,黄山市政府修建纪念亭,亭碑背面镌刻的碑文记载着兵站的峥嵘岁月。
如今,站在纪念亭旁的仙源桥上远眺,麻川河水奔流如昔,仿佛仍在传唱着当年的抗战歌谣。麻村兵站虽已湮灭在历史中,但其作为统一战线和军民团结的象征,始终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