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镇:以“青春之名”舞出“龙”精神

作者:翁成涛 发布时间:2025-07-25 08:48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皖南的青山黛瓦间,一条由100节板凳串联而成的“长龙”正蜿蜒游走。当200余盏红灯笼在夜幕中点亮百米长的龙身,当年轻志愿者的红马甲与古村马头墙交相辉映,这场持续600年的非遗盛宴,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传奇。

龙灯里的文化密码

徽州板凳龙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当时古徽州先民将敬畏自然的心愿化作龙形图腾,用一节节杉木板串联起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如今,在黟县西递这种以“凳”代“龙”的独特创造依旧发挥着独特魅力,村民仍遵循“做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的古老仪式,在锣鼓声中完成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众人齐心协力托举龙灯穿行于西递的古巷,那些镌刻在门楣上的楹联家训,仿佛也在与龙灯的低吟共振,诉说着“作退一步想”的处世哲学,此刻板凳龙上闪耀的灯光便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

红马甲托起的文明高度

在璀璨的龙灯背后,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正编织着服务的经纬。通过提前发布表演信息,“板凳龙”表演负责人前往各民宿及写生基地招募志愿者,众多写生学生踊跃报名参与“板凳龙”表演训练。

西递宏阳写生基地负责人说:“板凳龙的表演是很好的媒介,可以让写生的师生体验西递的民俗文化。听到有机会能参与巡游表演,写生的学生积极报名,即使白天写生已经很累,但训练时又充满干劲。”

这群白天在明经湖畔举着画笔描绘西递山水之美的写生学生,又在夏夜身着“递送美好”志愿马甲,举着龙把直至手臂颤抖,即使汗如雨下也在坚持,如今这些“00后”的志愿者已能娴熟完成持龙把、控灯笼、引导巡游等任务。

这场青春与传统的相遇,催生出令人动容的化学反应。当发现游客对非遗技艺充满好奇,志愿者们立即邀请游客共同参与;看到年纪较小的孩子一人难以支撑的时候,他们握紧小朋友的手共同举起这传承百年的“板凳龙”。这种将志愿服务与非遗活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让古老民俗焕发新生机——活动期间游客满意度达100%,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同比增长40%。

精神共富的龙腾之路

夜幕降临,当50余家民宿灯火在西递村次第绽放,当“西递课堂”的文旅互融之声与龙灯的锣鼓声交织成曲,这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正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精神共富之路。在这里,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志愿服务不是机械的义务劳动,而是传承文脉的青春誓言。

“白天我们在村里写生研学,看到‘阳光之家’里的孩子们在读书写字,同时还有受邀的老师前来讲解黟县历史、徽州三雕、西递‘孝’文化,教孩子们写楹联,制作非遗剪纸等,我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晚上的板凳龙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大家齐心协力让这条板凳龙上下翻腾!”大学生志愿者方世杰激动地说。

夜色渐深,龙灯最后的余晖映在志愿者们流满汗珠的脸颊上。西递村村民表示:“龙灯要一直舞下去,因为灯亮着,人心就暖着;心暖着,文明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