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
科技赋能 夏茶生“金”
七月的黄山区,漫山遍野的茶树如绿浪翻涌。饱满的芽头裹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鲜嫩的翡翠光泽,山风掠过茶垄,掀起层层叠叠的绿波。
春茶季的热闹早已沉淀,在这片“中国名茶之乡”的土地上,正书写着夏茶采摘的忙碌故事——作为太平猴魁核心产区,黄山区拥有7.5万亩生态茶园与近7万名茶农,其中坐落在太平湖畔的轮渡村,在政策引导下探索出一条区别于传统春茶的产业链增长路径,用科技为古老茶事注入鲜活生机。
走进轮渡村茶园,双人手持式采茶机传来阵阵轰鸣声。茶农老周手持机器轻推,刀片轻旋间,嫩绿茶芽便簌簌落入篓中。“过去弯着腰一芽一叶采,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也采不了半亩地;现在机器帮忙,同样的活计半天就能干完,省力又高效!”老周直起腰,额头的汗珠里漾着笑意。夏茶采摘的难,首在“抢鲜”——高温下鲜叶易失水氧化,采摘时间短,稍纵即逝的鲜度决定着茶叶的品质。过去人工采摘效率低,常错过最佳加工期;如今机械化让“抢鲜”效果显著:这台“采茶利器”效率是人工的数倍,精准的切割更完整保留了芽叶形态,为后续加工奠定基础。
若说采茶机解决了“怎么快采”的问题,山间的专用运输轨道则破解了“如何快运”的难题。采收后的茶青被稳稳放置于轨道车上,随着操作手柄轻推,轨道车便沿着预设路线匀速下山,全程仅需十几分钟。这条蜿蜒的“空中运输线”,让鲜叶从采摘到加工的时间压缩至最短,最大程度锁住了茶叶的鲜爽度。“以前肩挑背扛,一担茶青要走两里山路,汗湿半件衣裳;现在轨道车‘代劳’,省力不说,鲜叶到厂还是含着露珠的!”操作轨道车的茶农小张介绍。运输效率的提升,让茶企能更精准地把控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节点,茶叶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轮渡村茶园负责人周翔的账本最有说服力:过去采摘夏茶,单日人工成本超千元,还常面临“请不到人”的窘境;如今,机械化采收配合轨道运输,单亩采摘成本大幅度下降,效率却大大提升。“现在鲜叶从采摘到加工全程机械化,不仅省了人工,还能赶在最佳时节完成加工,茶叶品质和销量都有保障。”他指着远处装车的茶青说,这些机械采摘的鲜叶主要供应区内大型茶饮企业,成了茶农的“增收叶”。机械化与智能装备的深度应用,不仅缓解了季节性用工荒,提升了产业韧性,更助力黄山区夏茶开发利用,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
从茶园里的采茶机到山间的运输轨道,黄山区夏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诉说着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破解了传统茶产业“靠天吃饭”“靠人吃苦”的困局,更让传承多年的茶树在现代化生产中焕发新生机。“以前种茶靠力气,现在种茶靠科技。”老周的话道出了茶农的心声。随着更多高效农业模式的推广,科技正成为黄山区乡村振兴最有力的助推器,引领茶产业在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