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凌镇:“祁门粮仓”绘丰景
棚架上,自动喷头匀速旋转,细密水雾喷射而出;秧盘里,秧苗齐整如毯、碧翠欲滴,叶面上折射出七彩光晕。一阵暖风袭来,裹挟着乡野的芬芳,从半卷的风帘悄然潜入,“撩”得秧苗轻颤、绿浪翻涌,宛如稻菽千重浪的序章……仲夏时节,祁门县安凌镇琅丰村的8号育秧大棚里,生机勃发,苗情喜人。
常言道,秧好半年粮。为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效,琅丰村建成育秧工厂,并设有12个育秧大棚,今年初投产运营。负责人桂智勇称,育秧工厂为全镇农田提供育秧和社会化耕种“一条龙”服务,实现育秧、播插、飞防、机收、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全程成本较人工作业降低20%以上,且每亩稻田可节省稻种用量约14%。
作为育秧工厂运营负责人,80后新农人汪龙飞说,育秧工厂采用“基质+水肥一体化”育秧技术,实行流水线作业,可实现温湿度精准控制,育秧成活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高,今年工厂育秧服务面积近3500亩,服务区域从安凌镇扩至周边市县乡镇。10多年前,他从杭州回到琅丰,从服装行业转投农业领域,全因看好家乡农业发展前景。
地处牯牛降脚下、秋浦河源地,安凌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为祁门县主要粮油产区,有“祁门粮仓”之誉。作为祁门粮油的核心产区,该镇芦荔村的村民祖祖辈辈躬耕陇亩,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
安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倪再胜介绍,从2019年起,该镇以芦荔村为突破口,成立芦荔水稻专业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以农机、耕地入股,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并成立芦荔优质稻米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园,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推动芦荔水稻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2023年,安凌镇大力推行“1+6+X”抱团发展模式,把粮食产销中育秧、社会化服务、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因地制宜分配到6个村,引导各村精准参与产业链分工。其中,“1”是指党委领航;“6”是指以芦荔村为龙头,联合琅丰、星星、星联、广联、王蒲5村共同发展;“X”是指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等。
“这是我们村的粮食烘干房,有3个烘干仓,每个仓容量15吨,每天可烘干粮食45吨,已完成‘煤改电’,能够精准控制烘干稻谷的温度和湿度。”走进芦荔村农事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汪建设表示,镇里其他几个村以及柯村镇、石台县的种粮大户,也将稻子送到这里烘干,仅此一项,2024年就给芦荔村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
走出粮食烘干房,汪建设介绍,旁边就是粮仓,库容350吨,按粮库标准建设。目前,黄山市区域性农事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已落户芦荔村,村里正加快建设粮食烘干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储粮1200吨。“我们还完成了‘芦荔清水田’商标注册,创建了祁门县首个水稻品牌,目前正积极申报芦荔大米种植的地方标准及其种植环境的地方标准。”
2024年,安凌镇完成优质水稻种植1.6万余亩、再生稻种植2100余亩,稻谷产量9106吨,产值3000余万元,位居全县首位,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小型农业经济圈”打造成效初显。与此同时,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祁遇稻田”综合农旅项目吸引游客近悦远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200万元。
安凌镇党委书记陈艳表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守住粮仓就是守住乡村振兴的根基。安凌镇将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扩大“1+6+X”抱团发展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粮食加工厂建设,全面构建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做大做强“祁门粮仓”,促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做好现代农业大文章,推动粮食种植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民宿产业等融合发展,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