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黄山区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金字招牌”
初夏时节,黄山区的茶园里弥漫着新茶清香,田间地头的竹笋、瓜蔬等时令农产品陆续上市。在这片生态资源富饶的土地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黄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黄山区通过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创新智慧化手段、强化执法力度和社会共治,连续三年在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中合格率达100%。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黄山区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控。
黄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石,在于其完善的监管网络。自2014年起,该区便着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成立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现整建制划入综合执法大队),并在14个乡镇设立监管站,配备专职人员22名。同时,40余家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均设立内部监管员,形成“区—镇—主体”联动监管机制。在硬件设施上,黄山区依托黄山区粮油检测站,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建设检测中心,自2020年通过CMA、CATL双认证以来,年检测样本量超200批次;自2016年起,在14个乡镇和1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快速检测室,配备48套快检系统,实现茶叶、蔬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快速检测全覆盖,年均检测超8000批次。
在黄山区的农产品包装上,一张小小的“承诺达标合格证”二维码成为消费者放心的保障。2024年春,黄山市盛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监管人员指导下,首次使用“农安康”小程序生成合格证。“客户扫码就能看到质检信息、产地和承诺保证,我们的蔬菜卖得更好了!”他感慨道。黄山区以“智慧+”为抓手,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区173个生产基地纳入追溯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截至目前,该区开具合格证0.9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超320吨。
黄山区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在全面实施农药集中配送的基础上,实施高毒农药定点销售、购买实名制、购销台账制。该区年均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网点70余家次,抽检农药、化肥等20余批次。针对违禁药物使用、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黄山区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行动。
黄山区将普法融入日常监管,通过“送法下乡”、专题培训、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增强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截至目前,该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增至68个,太平猴魁、永丰萱草及太平湖鳙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