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三阳镇:未定级文物活态保护赋能乡村振兴
为创新开展未定级文物保护利用,通过保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在经济发展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模式,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近日,歙县三阳镇已顺利完成三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这一成果是落实《歙县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中连片保护修缮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关键实践,标志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破解文物保护困局。作为全国文物资源大县,歙县拥有378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95%以上为未定级文物,长期面临资金短缺导致的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风险。2024年歙县入选“全国唯二”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我镇三阳村、叶村、竹铺村、中村被纳入辐射片区,97处文物列入保养修缮范围。目前项目已获国家专项资金100万元,自筹资金30余万元,完成3处修缮,2处施工中,4处待修缮,同步推进活化利用规划。
激活文物内生价值。本次修缮的3处建筑均存在屋顶坍塌、梁柱腐朽等险情,通过“产权人委托申报—镇级审核—县级统筹”三级流程严格把控方案,确保徽派建筑原真性修复。在活化利用层面,一处改建成大方茶工作室,传承非遗制茶技艺;一处打造村厅咖堂,探索传统空间现代生活场景融合;拆除一处闲置倒塌猪圈,改建微型公厕并植入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以“保养修缮为主、活化利用为辅”为原则,项目不仅实现文物“修旧如旧”,更通过功能置换赋予其生产生活属性,推动文物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型。
点燃文化保护自觉。项目实施过程中,三阳镇通过“驻村夜访”等形式开展宣传走访凝聚共识,激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认同和主动担当,其中5户村民自筹资金20余万元,修缮效果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这一模式不仅筑牢了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更唤醒乡村文化自信,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保护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内生动力。
构建“文物+”产业生态。根据规划,三阳镇将于2027年前完成辐射片区文物修缮活化,并重点打造“文物+研学+民宿”产业链。通过串联修缮后的文物点,开发徽州建筑研学、非遗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推动文物资源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利用—发展”闭环。这一探索不仅为徽州文化传承提供鲜活样本,更将文物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为乡村振兴开辟可持续发展路径。
实践证明,未定级文物并非“沉默的遗产”,而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通过精准保护、创新利用与群众共治,让散落在乡野的文物“活”起来,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乡村未来的赋能。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模式,为全国未定级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歙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