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上流动的“桥”
清晨,太平湖泛起鱼鳞状波纹,黄山区龙门乡麻川村村民章爱华裹着蓝头巾站在湖岸,竹篮里装着待售的咸菜和山货。不多会儿,一抹标志性的红色“劈开”晨雾,朝岸边缓缓驶来,章爱华布满皱纹的脸上也绽开笑容,那是载着全村希望的“平湖红船”。
太平湖上的麻川村是安徽省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全村3个村民组分布在3个小岛上,村子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村民出门要坐船,村民组之间也要坐船。全村300余人口,日常出行、快递寄取、采购物资全靠一艘为民服务船。这艘长10米、宽3米的铁皮船,被村民看作“出行必备”。
2019年,当地政府投资34万元购置的渡船,每周二定时往返于湖心岛与集镇之间。村民们习惯在船舱里塞满生活物资:降压药、学生课本、结婚用的喜糖……这艘小船,解决了整个村子的吃穿用度,更见证了所有村民的喜怒哀乐。对于这个被太平湖环抱的村落来说,每次90分钟的航程,都是与幸福生活的对接。
发生突发情况时,这艘船就成了生命的方舟。负责摆渡的志愿者翟治国至今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当81岁的张爱珍老人因骨折急需救治时,他和队友们用藤椅暂时安置好老人,然后开始在能见度不足两米的湖面上摸索前行。在那个惊心动魄的雪夜后一个月,老人打着夹板又重新出现在码头,等着那艘接她回家的船。
如今,“平湖红船”已不仅是摆渡工具,还成了一座移动的“党史馆”,船舱里陈列了各类红色书籍,船头喇叭循环播放着黄梅戏版的红色经典。每周二的航程中,老党员郑生国总会指着舱内的党史展板,讲述1935年红军战士在这片湖面运送物资的故事。三年来,这艘船已开展红色宣讲110余场。
修水管的扳手、孙女的生日蛋糕、慢性病报销的单据……小船向前航行,志愿者翟皓钰掏出笔记本认真核对着村民的“微心愿”,这位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正在备考船长资格证,接续前辈的航迹。
五年间,这条船累计运送村民2000余人次进城就医、就学和购物等。暮色四合,最后一班渡船逐渐靠岸,船舱里不时飘出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夹杂着阵阵笑声,声声汽笛也愈加悦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