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镇:以“暖心服务”打造“宏村长红”

作者:宋诚钊 发布时间:2025-05-10 09:51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今年“五一”假期,黟县宏村镇以“暖心服务”为核心,从交通疏导到文化体验,从舌尖美味到人文关怀,全方位打造“宏村长红”的旅游新名片。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政府+游客”共享空间

“政府食堂的10元套餐让我们吃出了家的味道!”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对宏村的暖心服务赞不绝口。为解决游客“吃饭难”问题,宏村镇政府食堂“五一”假期全面开放,推出每日不重样的10元5菜1汤套餐,搭配黄山烧饼,加5元还可尝鲜“网红”毛豆腐。这一举措既保证了游客出行在外的饮食安全,又让游客以亲民价格品尝到五加皮炒蛋、笋衣烧肉等地道徽菜。据统计,政府食堂节假日接待游客超400人,成为宏村“暖心服务”的最佳代言。

除暖心餐饮外,宏村镇以“绣花功夫”完善全域服务链条,打造10家“爱心厕所”向游客免费开放,缓解游客在景区内如厕难问题。同时在政府门口设置“暖心驿站”,24小时供应茶水、充电、手绘地图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考虑到节假日停车压力大,宏村镇还协调周边区域,开放8个临时停车场,4200个停车位覆盖景区,包括小树林停车场、宏村学校临时停车场等,自驾游游客再无须为“停车难”发愁。从舌尖到心尖,从出行到休憩,宏村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诚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

志愿服务赋能,构建“人人是窗口”的宣传网络

“这是雷岗山,宏村的‘牛首’所在,这条水渠是胡重娘设计的牛肠水系……”头戴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小宏帽推介官”正为游客讲解宏村文化密码。“五一”期间,这支由37名本地志愿者组成的队伍,经过系统培训后上岗,他们或驻守景点提供公益讲解,或穿梭街巷解答游客疑问,从门票预约到美食推荐,从民俗故事到拍照打卡点,成为宏村最鲜活的“文化名片”。

事实上,“小宏帽”志愿服务的暖心并非只在节假日才展现。平日里,他们坚守在景区的各个角落,为游客提供贴心帮助。无论是指引路线、讲解景区文化,还是协助处理突发情况,“小宏帽”志愿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真诚的服务和灿烂的笑容,为游客送去温暖与关怀。“小宏帽”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宗旨就是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每一位来到景区的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我们都会坚守岗位,用全天候的‘暖心服务’诠释‘人人都是窗口,事事皆关形象’的待客之道。”据了解,“小宏帽”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安徽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

文化活动深耕,强化“传统+现代”融合传播

宏村的“长红密码”,在于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五一”期间,这座千年古镇以“白+黑”全时段文化供给,构建起沉浸式文旅新场景。白天,南湖书院乐彼园内锣鼓铿锵,《水淹七军》《天仙配》等经典剧目选段轮番上演,水袖翻飞间,游客得以窥见徽州戏曲“徽班进京”的遗韵。非遗市集上,鱼灯彩绘工坊里挤满亲子家庭,孩子们手持竹骨、宣纸扎制的鱼灯,用矿物颜料勾勒出斑斓鳞片,打造属于自己的“年年有余”。当夜幕降临,宏村化身非遗奇幻剧场。提一盏鱼灯穿行古巷,与巡游的花灯队相遇,花灯点亮星空,仿佛穿越明清上元灯节。

宏村镇对非遗的守护,更在于构建“传习—体验—传播”的完整传承体系。除了鱼灯、戏曲,省级非遗“雉山凤舞”已突破传统宗族传承模式外,宏村镇通过“非遗进校园”计划走进雉山村小学课堂,孩童们手持彩绘凤鸟道具,在操场上演绎“百鸟朝凤”,村中老艺人则带着木雕刀具入驻研学基地,手把手教授游客雕刻徽州窗棂。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人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基因。

宏村镇以“暖心服务”破题,将政府资源、志愿力量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让千年古镇既有水墨诗意,更具人间温情。从10元食堂到“小宏帽”的微笑,从徽剧展演到非遗工坊,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文旅“长红”的密钥,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人心。正如一位游客留言:这里的美,不仅在粉墙黛瓦,更在每一个为你驻足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