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40公分 换来全村顺畅
——郑村上演新时代“六尺巷”

作者:汪雅倩 发布时间:2025-04-29 08:25 信息来源:歙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歙县郑村,挖掘机紧张运作,工人们忙着平整路基……这条承载着十几户村民期盼的道路即将焕新,而这一切,都源于村民汪义和一次温情的退让——主动拆除自家围墙,向后让出40公分土地。古有桐城六尺巷,今有郑村再让墙。这看似微小的“让步”,不仅打通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堵点,更让邻里间的情谊在古村落里悄然升温。

“早些年路太窄,汽车根本开不进来。”村民范永龙回忆道,“整条路涉及十几户人家,出行不便一直是大家的心病。”这条路原是郑村10余户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却因两侧围墙的局限,多年来一直无法通行汽车,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转机出现在今年村里推进污水处理工程时。借着基础设施改造的契机,村民们聚在一起商议:能不能利用这次机会,把路拓宽?大伙既期待又犯愁:拓宽道路,必然要占用部分村民的院落空间,谁愿意让步?

“大家出行方便比什么都重要”。得知大家的修路需求后,汪义和二话不说,主动提出拆除自家围墙、让地拓宽道路。“老围墙跟这里一样齐,现在缩进去大概有40公分。”他指着新砌的围墙说道。这40公分的退让,远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需要拆除旧围墙、重新规划院落布局,既费精力又耗财力。但在他看来,个人的付出,能换来全村的便利,一切都值得。

汪义和的无私之举,将彻底改善全村的通行状况:原本狭窄逼仄的小巷拓宽后,小汽车将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这家人太好了!”范永龙言语间满是感激,“就因为这40公分的退让,我们的出行再也不用发愁了。”

编后:乡村振兴,不仅是房屋的翻新、道路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汪义和让出的40公分,丈量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高度;退后的围墙,展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明底色。从“出行难”到“路路通”,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筑幸福路”,这场发生在郑村的“让墙”行为,像一股暖流,浸润着古村落的每一处角落,也为乡风文明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