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潭村:古韵新风 和美画卷
12月21日午后,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暖阳洒向大地,昌源河静静地绕着村庄流淌。几名老人围坐在河边观景亭内,沐浴日光,闲话家常。行走村庄,不少农户晒出火腿、香肠等年货腊味。宁静安逸的生活画卷中,村庄悄然变化:游客接待中心正加紧建设,力争2025年4月投入使用;村文化广场雏形已现,“定潭记忆”照片墙定格;本草街、医博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昌溪府、坝潭县,定潭是个金銮殿。”定潭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中医文化尤为博大精深。“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在新安医学领域,张扩之后人“张一帖”世医家族是公认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显著、影响力最大的新安医学家族之一。2009年,“张一帖内科”成为新安医学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峰介绍,“张一帖”世医家族享有“全国八个第一”,即第一个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第一个非省城非中医院的首届国医大师;第一个同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夫妻双国医家族;第一个兄妹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兄弟三博导的世医家族;第一个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定潭村,国医“张一帖”无疑是最响亮的名片,“新安医学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计划以‘张一帖’中医文化为主线,结合村庄地理区位优势及产业资源特色,讲好定潭故事,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蓝图。”
“龙王尖群山翠绿,昌河水碧波荡漾,千只孔雀齐开屏,杜鹃花开迎朝阳;张一帖,悬壶济世美名扬……”2015年,一首《定潭,人间天堂》唱进全国村晚,也唱出定潭村的和和美美、古韵新风。张永峰介绍,定潭村历史悠久,乡贤辈出,歌曲中的新安世医家族“张一帖”就是众人皆知的乡贤代表,其家族至今已传承17代。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家风传承引导下,历代传人医德高尚,妙手仁心。家族第14代传人张舜华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其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第15代传人李梃在定潭筹资兴建的新安国医博物馆,收藏了张氏一脉400多年来的医学心得和家训家规,被评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黄山特色人才亮剑行动优秀项目。近年来,定潭村借助乡贤文化助推美好乡村建设,擦亮“定潭乡贤”治理品牌:设立乡贤文化研究中心,完成《定潭志》编纂,修建乡贤文化展示长廊、定潭村村规民约牌,为明清以来的乡贤名人编史立传24人;定期开展“晒家书传家风”“讲家训倡新风”“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等评选活动;积极联系全国各地乡贤名人及其后裔,让他们找到心灵归属,支持村庄建设。如今,村内的新安国医博物馆、义举榜等,都是定潭村历史文化的物证。
“定潭村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发展优势,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等。”谈及村庄发展,张永峰信心十足。从地理区位来看,定潭村地处新安江山水画廊、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及北岸景区4个风景区交汇点,昌歙公路,黄千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距各大景区车程均在10分钟左右;从发展定位来看,定潭村距深渡镇中心仅2.5公里。《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将该村纳入镇区范围,获重点支持;从产业方向来看,定潭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是有名的“茶菊之乡”,周边更有久负盛名的“三潭枇杷”。村里有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兴建菊花烘房等配套设施,金丝皇菊种、管、采、烘一条龙发展。2024年,定潭村坚持推动贡菊、有机茶、枇杷三大经济产业全面发展,创新经营定潭未来家庭农场,建成贡菊种植管理标准化示范基地、白花枇杷采摘观光体验园等业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2.96万元。周边景区为定潭村带来充足客源,定潭村丰富的农产供给又给了游客更多选择。
张永峰介绍,定潭村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开展环境大整治和系列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收储28栋闲置民房发展民宿产业,新建旅游接待中心等,为今后大力发展中医研学、中医康养和乡村生态旅游做足准备,打响“国医一帖”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