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 “黟”脉相承
——黟县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周年

作者:汤佳 何彦铭 程懋华 发布时间:2023-06-16 08:21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6月16日,“千年古城 ‘黟’脉相承”黟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周年宣传暨古城合伙人全球招募活动在黟县古城黟川两岸举行。

黟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县域内保存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类型丰富、风貌多样的古村落,传承了大批具有徽文化精髓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6月2日,黟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第137座、安徽省第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引领名城保护

黟县古城始建于东汉、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千年古城”,选址于县域最大的黟城盆地内,依托漳河的河道转弯处,西邻东岳山,东倚余家山,构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格局。

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黟县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名城保护管理模式。目前,黟县历史城区的城市形态基本保留,历史街巷肌理清晰完整,保留了历史城区“山、溪、圳、街”共同构成的格局特色。

该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拓新城、保古城”的基本规划原则,城市发展向东跨漳河和古城以南发展,通过漳河景观带建设,强化与古城有机联系,促进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有机统一。编制完成《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保护复兴专项规划》等,出台《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黟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等系列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法规。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体系,全面收集整理各类保护对象的基础信息、测绘成果、保存保护现状、修缮利用等情况,形成数字化档案。

留得住原住民,引进来新居民。该县改造提升老城区街巷,街道基本配套趋于完善,实现城区范围内“路平、灯明,绿色点缀,街面整洁”,并通过打造“黟县百工”非遗展示示范区,实施非遗、民俗活动进景区,引入徽堂民俗民艺展示、原照相馆主题客栈等7个文创、民俗文化展示项目,主动向游客展示非遗民俗,扩大县域非遗知名度。

探索开发保护路径

来到西递古村,穿过小巷,一老宅贴春联“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旁挂铭牌“淡园”。

走进淡园,台上摆着老式铜茶壶,盏中茶香弥漫。芝麻糖、红纸包、花生、香榧,几样茶点从糕点盒里走出,带着老徽州的味道。房间推窗见景,展现着古香古色且迷人的气质,婉然静谧,恬淡美好。

“我以前在这里经营文房四宝,随着观光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就萌生了开民宿的念头。”2018年2月,淡园开业,淡园民宿经营者李声涛介绍:“老房子改造过程中传统的雕刻、原有的骨架建筑材料等,都不允许破坏。我在房子原有的框架上,首先做了保护,能够复原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固复原。不能复原的,进行围挡保护,当作一处景观向旅客进行展览。”

淡园的成功改造是黟县积极探索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缩影。该县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文商旅活化为改造路径,引入文化创意、民宿客栈等新业态,充分发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并整合链接优质古建资源,激发创意创新力量,打造创意商业一条街,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黟县。

此外,该县开发产权流转模式,2014年抢抓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机遇,将古民居流转纳入农村综合改革九项内容之一,采取将古民居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的方式,着力破解古民居保护利用产权困扰,全力打通古民居保护利用市场化路径。同时探索“两山转化”试点,以全县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闲置农房(宅基地)等自然资源为标的,将碎片化资源资产通过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后推向市场,引入合适的社会资本和运营管理方,推动生态资源、闲置资产向资产资本高水平转化,实现闲置农房(宅基地)(含历史建筑)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变。

活化业态创新赋能

漫步古黟漫居小城,别具匠心的茶吧、民宿、图书馆等令人目不暇接,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完美融合,成为“画里乡村”全域旅游的新美景。

除了加强保护利用,黟县通过活化业态创新赋能,打造古黟漫居微型产业集聚区,树立“千年古县、漫居小城”新形象,依托历史城区内丰富的徽州古建筑资源,重点对分布在幽深街巷内、利用价值较高的古民居进行创意开发,打造不同风格的业态,目前已有北街21号特色手工艺品、王锡良陶瓷世家艺术馆、谢裕大茶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20个业态项目正式运营,通过对麻田历史文化街区内原黟县老酒厂等传统建筑进行改造,打造成26个业态,包括美术馆、非遗工作室、民宿集群、陶艺手工坊、书店、茶馆、咖啡馆、服装店、酒吧等。

同时,该县积极打造新兴品牌,通过线下消费模式与文创集市的结合,打造非遗文创市集消费新场景,以非遗、手作、文创为主体,融入青年创意摊主构成的创意集市,从视、听、味及体验等方面融入美食、民俗、音乐、传统技艺元素,吸引黟县乃至全国更多非遗产品、文创机构以及乡村土特产品前来参集参展,同时举办元宵灯会、古城年货节、国际乡村摄影大展、山地车节、民宿大会等主题活动,挖掘古城本土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活力,营造文创产业发展氛围,吸引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游玩、购物休憩、摄影写生、体验文创,持续聚人气、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