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今朝稻花香
——休宁整治撂荒耕地推动乡村振兴侧记
今年以来,休宁县把统筹利用好撂荒耕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土地托管、企业流转、村集体代种等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盘活撂荒耕地4389.7亩,用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完成任务进度的122.1%。目前,该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9.28万亩,预计产量超0.74亿公斤。
聚焦“有地种” 把良田找回来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徽州腹地,自古以来便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耕地资源十分稀缺。该县坚持减少违占存量、提升耕地质量,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粮用。减少存量。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推深做实“田长制”,强化源头治理,构建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天上查、探头照、地上巡”等手段,全方位加强耕地保护与监管。2022年以来,该县共“找回”耕地755.23亩,其中基本农田261.77亩;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改1653亩。提升质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条件差是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县坚持藏粮于地,将修复水利沟渠、机耕道路基础设施等纳入乡村振兴项目统筹推进,在有条件的区域推进“小田变大田”。目前该县2022年0.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获市级批复。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县将累计投资1.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2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25.4万亩的52.32%。
聚焦“谁来种” 让荒地活起来
该县充分发挥村集体、能人大户、专业企业等作用,搞活经营模式,用活扶持政策,确保撂荒耕地种满种足、复种复绿。搞活模式。该县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撂荒耕地整治“4+1”模式,即土地托管、大户复种、村集体合作社自主经营、“村集体合作社+专业企业”以及乡村振兴公司全域运营模式。5种模式之间可以根据实际结合运用,土地托管、村集体合作社在推动土地流转方面作用巨大,能人大户、专业企业参与能有效弥补农村劳力不足、技术不强等方面的短板。用活政策。县农业水利部门积极争取并整合资金,给予撂荒耕地每亩400元的复耕复种补助。
县林业部门与国元农业保险推出陆生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保险,将水稻、油菜、玉米、红薯等主要粮油作物纳入保险范围,帮助农户降低野猪等兽害造成的损失。同时,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最低保护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聚焦“怎样种” 促乡村美起来
该县统筹推进撂荒耕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不断放大撂荒耕地整治效益,真正起到了撂荒耕地整治与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保障粮食生产、美化乡村环境同步推进“一石四鸟”的作用。藏粮于技。该县抢抓“两强一增”政策机遇,组织农技专家下村指导1000余人次,解决问题800余个。率先在月潭湖镇试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式种植,对水源等耕作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完善的180余亩撂荒耕地,实施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式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算白捡”式增收。商山镇整治撂荒耕地400亩,其中推广“荃优280”等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杂交水稻290亩。严格耕地耕种用途,同时结合各地农业特色产业种植粮油作物,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比如,在榆村乡整治撂荒耕地20亩种植红薯,用于加工榆村粉丝,可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汪村镇田里村整治撂荒耕地100亩,全部种植黑玉米,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在省级美丽乡村溪口镇长丰村,昔日村口村尾80多亩撂荒耕地,全部交由种粮大户种植水稻。如今蝉鸣稻香、禾风吟唱,美丽乡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