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科院专家组赴屯溪区开展市级教科研课题中期检查
为切实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提升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质量,推动屯溪区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8月29日上午,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组队赴屯溪江南实验小学,对该区14项2024年市级立项课题开展集中中期检查指导。市教科院副院长查晓驰、教科研课题管理负责人吴明锋、中学物理教研员柴绍霞,以及黄山市实验小学书记徐颖、屯溪四中毕蕾组成专家组,屯溪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吴积良参会,区教科研课题管理负责人陶小红主持会议,14 项课题主持人及核心成员全程参与。
聚焦过程:分组汇报,全面梳理研究进展
本次中期检查以“精准把脉、靶向指导”为目标,结合课题学科特点与研究方向,将14项课题分为两组同步开展汇报。汇报环节严格遵循“10 分钟 PPT 阐述”要求,各课题主持人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一是系统总结开题以来的研究工作,从资源整合、活动设计、阶段性成果等方面清晰呈现进展,如屯溪东城实验小学《跨学科视域下“雅文化”校本实践课程的建设探究》已初步构建“雅言”“雅行”“雅艺”模块,屯溪现代实验学校《小学信息科技素养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完成“校园植物数据采集”等主题活动设计;二是直面研究困惑,坦诚提出当前面临的难点,包括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幼儿认知水平与文化渗透的适配性、小初阅读衔接的梯度设计等问题;三是明确下一步计划,从资源拓展、方法优化、成果凝练等方面规划后续路径。
汇报过程中,14 项课题充分展现了屯溪区立足本土、服务教学的科研导向——既有依托徽州名人文化(程大位、陶行知)、徽派建筑、红色资源的特色研究,也有聚焦 “双减”课后服务、信息科技素养、心理健康等教育热点的实践探索,覆盖小学、幼儿园全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技、思政等多学科,形成了“地域特色与时代需求并重、学科融合与素养提升并行”的科研格局。
精准指导:专家赋能,锚定研究优化方向
在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审阅中期材料后,市教科院专家组结合课题特点与教育科研规律,从“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成果导向”四大维度展开精准点评,既肯定各课题的研究价值与阶段性成效,更针对共性问题与个性难点提出可操作的优化建议,充分彰显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作用。
专家组在指导中强调,课题研究需紧扣“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教学实际,避免“空对空”,要将徽州文化、红色资源等本土元素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如建议《利用古徽州名人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可参与的“小帮手”实践活动;二是立足素养导向,明确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如针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创新研究》,要求区分“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素养在不同课例中的侧重点,避免“为跨而跨”;三是立足成果转化,提前规划成果形式,如鼓励《程大位思想下的高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汇编实践手册、《徽文化与小学英语课堂融合的实践研究》整理英语绘本与词汇表,让研究成果可推广、可应用。
专家组从课题管理细节切入,建议各课题组强化“过程性记录”与“分层设计”:一方面完善“研究日志”“学生成果档案”等材料,如《“活教育”背景下乡村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实践与探究》需设计“幼儿自然观察手册”;另一方面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差异,如《小学信息科技素养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需为中低年级设计“徽州名人资料搜集”、高年级设计“徽派建筑数字化建模”等分层任务,确保研究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来自一线的专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接地气”的建议:如《基于小初衔接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需联合小学与初中教师共同制定阅读梯度目标,选取“徽州文化”主题文本搭建衔接桥梁;《“心理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可通过“徽派古村落心灵漫步” 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本土资源结合,增强实践感染力。
凝聚共识:锚定目标,推动科研提质增效
会议尾声,屯溪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吴积良表示,此次市教科院专家组的精准指导,为屯溪区课题研究 “拨开迷雾、明晰方向”。屯溪区将以此次中期检查为契机,督促各课题组根据专家建议优化研究方案,强化课题过程管理与成果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让教科研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
查晓驰在总结中进一步强调,教科研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市教科院将持续发挥“专业引领、精准服务”作用,通过课题指导、资源搭建、成果推广等方式,为各区、各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撑。他希望屯溪区各课题组以“问题导向”破解研究难点,以“成果导向”凝练研究价值,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教科研成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