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以“护鸟+观鸟”为抓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近年来,黄山市以“护鸟+观鸟”生态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科学布局,夯实生态转化基础。动态开展鸟类调查。在全市野生脊椎动物调查的基础上,更新全市鸟类种群、分布等数据。目前市内共发现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其中明星鸟种有中华秋沙鸭、白鹇、鸳鸯、绶带鸟等。科学布局观鸟路线。结合林业资源禀赋与生态保护要求,系统编制《黄山市观鸟点建设引导规划》,结合交通条件、接待能力等因素提出全市观鸟点建设的三个梯度布局,科学设置观鸟路线7条,积极指导观鸟点及观鸟棚建设。创新资源融合开发。结合古树名木资源,创新发布5条“四季+自驾”古树观鸟路线,串联全市各个优质观鸟点和古树旅游路线,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加大宣传,凝聚生态保护共识。构建精准宣传矩阵。始终坚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全市爱鸟护鸟清网行动,联动市县林业、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非法捕鸟案例警示宣传与鸟类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全方位打造覆盖广、定位准、协同强的鸟类保护宣传体系。分类施策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注重多元创新与群体适配的宣传模式,举办系列特色活动10余场,持续擦亮当地护鸟观鸟名片。其中,面向广大公众,拍摄制作《只此片羽》等纪录片,让公众直观地感受鸟类魅力;针对摄影爱好者,举办“珍爱湿地 守护精灵”等摄影比赛,借助影像传播力量扩大宣传覆盖面;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青少年爱鸟护鸟绘画比赛,从源头上培养保护意识。促进村民角色转型。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提高群众的“护鸟”和“知鸟”意识,积极培养一批观鸟导游,既为观鸟者提供专业服务,又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进一步提升黄山观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融合,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特色观鸟IP。将护鸟观鸟活动打造为串联自然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度假的特色IP,通过专业化观鸟路线设计、沉浸式生态体验场景营造、特色化鸟类知识科普,实现从“山水观光”到“生态深度体验”的品质跃升。建设标杆示范基地。全市已初具观鸟规模的有屯溪区傍霞村“绶带鸟摄影基地”、祁门县石迹村“白鹇食堂”、徽州区西溪南“枫杨林鸟天堂”等。发展观鸟生态经济。如傍霞村现已打造观鸟景观台及观赏点 10 余处,开发建成3条经典观鸟步道,设立生态休养期,适量适时科学投喂文明观鸟。同时,积极发展摄影、民宿、餐饮和研学旅行等产业链,年接待拍摄团队百余个、观鸟研学爱好者超2万人次,为生态价值变现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