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解读《推进全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
一、出台背景
茶业是我市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更是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茶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茶园基础薄弱、农残时有检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9〕82号)和市委《茶产业提升工作座谈会纪要》(〔2019〕第9期),为进一步提高黄山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全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推进全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市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代拟了《方案》讨论稿,书面征求了市直部门和各区县的意见,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1月21日,市司法局出具了合法性审查意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听取茶产业和绿色防控汇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于2月13—18日,先后赴歙县、徽州区、休宁县、黄山区和祁门县专题调研茶产业发展与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并召开区县、乡镇、村组、企业和茶农代表的座谈会,对扎实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张正竹副市长多次带领市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修改完善,形成《方案(送审稿)》。2月19日,市政府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月24日,《方案》以黄山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
三、工作目标
通过3-5年努力,全市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病虫绿色防控效果达85%以上,实现化学农药零使用,茶树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茶园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茶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茶树病虫害可测可控,茶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80%以上茶叶产品农残检测结果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四、对象范围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全市所有茶园,涵盖全域范围内所有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和农户。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强推进、三年见成效”的思路,扎实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36个重点产茶乡镇先行先试,鼓励以区县为单位全域推进。2021年,在全面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2022年,补缺补差、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形成全域茶园绿色防控黄山模式。
五、重点内容
1.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覆盖全域茶园。每亩插黄板40片左右。农户自愿购买,市、区县补贴总费用2/3,市、区县按照1:1比例分担。针对茶尺蠖、炭疽病等主要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防治。配送主体负责有偿回收黄板和生物农药包装物,并无害化处置。
2.鼓励茶农参加茶叶政策性农业保险,省、市、县(区)三级财政补贴各25%。
3.建立企业联结基地机制。建立“企业(初制厂)+基地+农户”联系机制,区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村组织、村组织与种植大户层层签订合同,共同约定茶园绿色防控的步骤路径和茶叶收购加工方式。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茶园卡”,农户凭卡销售茶青,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市里对执行效果好的企业(初制厂)实行以奖代补。
4.加强农残检测、病虫测报和应急预案。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开展全市茶叶农残(含除草剂)常态化检查抽查,将农残检测数据与茶产业扶持政策挂钩。建立严密的茶园病虫害测报网络,及时发现病情、虫情,分析发生形势和规律,精确监测预警、精准防控时机。建立茶园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
5.强化茶园投入品行政执法。推进茶园投入品管理和使用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引导村组织将茶园绿色防控写入村规民约。
六、创新举措
1.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防治模式。通过科学合理设置粘虫黄板密度和位置,以生物农药为辅助的方式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
2.全域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覆盖全域茶园。
3.实行优质优价。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茶园卡”,农户凭卡销售茶青,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同时,对黄板按照每张0.1元进行回收。
4.建立“红黑榜”制度。加强农残检测和病虫测报预警,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将农残检测数据与茶产业扶持政策挂钩。坚持执法和宣传结合,劝阻制止化学农药进茶园;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引导村组织将茶园绿色防控写入村规民约,强化群众监督,推进茶叶绿色生产化风成俗。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选择36个重点产茶乡镇约40万亩茶园先行先试。二是启动粘虫黄板招标并配送到村,组织茶农4月底前完成粘虫黄板插放。三是建立茶园病虫害测报网络,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11月份组织粘虫黄板回收,并对一年来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对区县、乡镇、村茶园绿色防控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