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黄山日报:文旅融合绽放绚丽之花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建设新时代新黄山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为充分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成就,讲好精彩故事,传递发展信心,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即日起,本报推出“辉煌‘十三五’”专栏。敬请关注。
赏美景,逛古村,观民俗,品美食,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我市各大景区景点人气旺盛,市民和游客沉醉于丰富的文旅业态中,度过一段快乐时光。据悉,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544.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12亿元,过夜登记游客35.1万人,同比恢复94.4%。在疫情有效防控下,我市文旅经济加快复苏发展,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旅游+”战略,充分挖掘徽州文化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响“文旅新融合,黄山再出发”品牌,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深入推进徽州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扎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模式,守好徽州文化“筋骨肉”,蓄足旅游发展“精气神”。“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38人,新增中国传统村落179个,总数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逾100亿元,全面建设徽州古建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古建筑保护档案,纳入“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名录”。颁布实施《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健全文化保护法律体系。
文旅融合,产业引领。我市坚持项目带动,全力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年接待人次稳步提升,2019年接待游客7402.21万人次、同比增长14.12%,旅游总收入659.45亿元、同比增长15.14%,过夜游客累计达1002万人次。全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增加值年增速保持10%以上,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推进项目建设,每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00个左右;推动旅游品牌创建,齐云山风景区通过5A级景观价值评定,太平湖度假区通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观价值评定;重点推进皖浙1号风景道建设,沿线2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约4.5亿元。丰富业态产品,打造徽州民宿品牌,编制《黄山市民宿业发展规划》《徽州民宿提质增量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截至目前,发展徽州民宿2168家、年接待人次超230万、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徽州研学旅行异军突起,2019年全年接待人次319.79万、同比增长101%;城市夜游悄然兴起,“新安月夜”品牌凸现,“夜游黄山”已成为古徽大地旅游新名片。
文旅公共服务水平体现一座城市的品位形象和文明程度。我市不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个、美术馆2个、博物馆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1个,均实现对外免费开放。每年送戏下乡100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近万场。全市691个行政村、54个社区,共有620个村、53个社区完成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90%。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皖浙赣闽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黄梅戏《远去的差距》、歌曲《徽州味》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围绕十条旅游风景道建设,健全完善标识牌、全景图,推进沿线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旅游厕所建设,持续推动乡村旅游道路、景观环线、标识标牌等“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