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黄山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6日在黄山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丁士礼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由于2019年部分实绩未确定,相关数据为预计数)。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2019年计划 |
2019年预计完成 |
地区生产总值 |
增长7.5%左右 |
7.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增长8.5% |
8.5% |
固定资产投资 |
增长9% |
9% |
财政收入 |
增长7% |
5.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10.5% |
11%左右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与全省同步 |
15%左右 |
实际到位内资 |
增长10% |
15.8% |
外商直接投资 |
增长5% |
6% |
旅游接待量 |
增长14% |
14% |
其中入境游客 |
增长9% |
9% |
旅游总收入 |
增长15% |
15% |
其中旅游创汇 |
增长10.5% |
10%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长8.5% |
8.7%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长9% |
9.5%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提高1.3个百分点 |
1.38 |
城镇新增就业 |
2.1万人 — |
2.49万人 |
居民消费价格 |
3%左右 |
2.8%左右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有效应对复杂形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8+3”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约谈机制,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收入实现12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亿元。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6.5%,利润总额增长15%;民间投资增长9.4%,占全部投资比重近60%;新增市场主体2.1万户、增长16.42%。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50亿元、增长14.68%,新增“新三板”2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创板和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58家。
全力推动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高层次人才71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2.8%。落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6家企业入选2019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增长16%、18%,黄山经济开发区在2018年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居第15位,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3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省级文旅战新基地营收增长15%,上缴税收增长9.4%。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研学、民宿等旅游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接待游客7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0亿元,过夜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力发展精致农业,茶叶一产产值达36.5亿元,新增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2万亩、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家庭农场168家,培育“三品一标”产品281个。休宁县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黄山区太平猴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批。
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有效投入持续扩大。严格落实“四督四保”“五项机制”和领导联系项目制度,连续4个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45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亿元,36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0亿元。池黄高铁、黄山电器新型功率器件迁建工程、歙县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30个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5亿平米PVC彩膜、浦溪河综合治理、昌仁医养综合体等9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屯溪国际机场迁建、市域旅游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新增谋划重大项目167个、总投资794亿元,争取各类上级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89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22.8亿元。成功引进中国银联等一批知名企业,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42个,到位内资280亿元,完成外商直接投资2.2亿美元。制定出台“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亩均投资强度和税收标准,完成“腾笼换鸟”23户,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192亩。
深入推动改革攻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8个工作日。推出59个“办好一件事”集成套餐式服务,670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46项事项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在全省率先完成市本级不动产登记“全自助申请、全自动办理”。安排扶持实体经济资金6.55亿元,减费降税额达13.8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普及率分别达98.6%、86.5%。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完成2019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改革任务。有序推进事转企和经营性资产划转,加强市属国有资产资源整合。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排名65位、同比上升64位。
全面推进融杭接沪,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出台我市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方案,正式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6个重大合作事项和项目列入省党政代表团沪苏浙东向对接活动成果。深入开展“‘融杭’怎么看、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杭州都市圈城市签署“1+9+3”战略合作协议,7个区县均与杭州都市圈内区县结对共建,累计开展对接1600余次,黄杭国际黄金旅游线、黄杭绿色产业带等419个重大合作事项扎实推进,全方位多层面的融杭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成功举办第一届黄山发展大会,签约项目102个、总投资近600亿元,聘任黄山发展顾问17位。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和“两治三改”,完成23条道路改造提升,建成6个公共停车场,黎阳桥、八一桥建成通车。完成特色小镇投资超50亿元,3个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新增省级特色小镇4个,总数达10个,居全省首位。着力打造“六有”新乡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4亿元,2018年度43个省级中心村基本完成,2019年度51个省级中心村有序推进,691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五清一改”,农村垃圾综合治理PPP项目全域运行。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特色优势持续提升。第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稳步推进,“新安江模式”得到党中央充分肯定,在全国十省六流域推广实施。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获亚行批准。黄山区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获得亚洲都市景观大奖。新安江屯溪段入选水利部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流口村“生态美超市”荣获第九届“母亲河奖”。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1—11月空气质量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位居第4位,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1.19%。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持续加强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中国传统村落17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歙县、黟县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切实增强民生福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主动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精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5亿元,占年度计划132%。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十大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153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5.5万元,1814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2.4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18.6%。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新参保1.45万人。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市42万人次受益。完成棚改4339套,老旧小区改造101个,农村危房改造437户。稳步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9所。我市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建筑石雕项目金牌,为安徽省首金和全国该项目首金。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有序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大力推进健康黄山建设,全力以赴保安全、保大庆、护稳定,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实施“铸安”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人民防空、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档案方志、统计等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实现新发展,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战新产业、高新产业发展不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亟待加强,重大产业类项目支撑不够,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区县城、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普遍产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短板,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任务依然繁重,绿色产业规模偏小,绿色经济效益不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开放的基础条件、承接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与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城市产业合作尚未实现重大突破,外贸进出口结构不优、规模企业少,外资项目少、体量小,国际展会等对外开放平台作用未能用足用好,黄山的国际影响力尚未充分发挥;财政收支矛盾相对突出,人民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和养老、住房等方面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脱贫攻坚、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总的看,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争端持续等因素影响,明年宏观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蕴含许多机遇。从宏观政策看,中央继续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中央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促进有效投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家更加重视消费拉动作用,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加快落实多项提振消费措施,有利于扩大消费,与我市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从我市自身看,开放合作持续扩大带来机遇,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我市必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中获取更多发展动能。立体交通加快构建带来机遇,日臻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缩短了我市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带来机遇,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和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此,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善于视危为机,坚定必胜信心,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推动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建议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
——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旅游接待量增长14%,其中入境游客增长9%;
——旅游总收入增长15%,其中创汇增长10.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上述预期目标安排,认真贯彻了中央和省、市委精神,顺应发展大势,立足黄山实际,既坚持稳字当头又体现积极进取,既坚持尽力而为又体现量力而行,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统筹短期与长期,兼顾需要与可能,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建议
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按照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旅游+”,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现代化新黄山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主要抓好7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建立健全服务重大项目“双进双产”调度机制,强力推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中国银联(黄山园区)、年产2.2万吨新型功能膜包装材料、年产3万吨船用法兰等重点项目100个以上,竣工三佳谊华迁建、尚傅新材料、炜皓轴承等重点项目60个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300亿元,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全力推进屯溪国际机场迁建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杭临绩(黄)高铁、黄(衢)金高铁、市域旅游铁路、里庄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借力专业机构、专家智库,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谋划编制一批对上可争取、对外可招商的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交通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等领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落实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用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政策撬动更多社会投资。
2.挖掘内需消费潜力。加快培育创建三江口城市核心商圈,推进屯溪老街、黎阳IN巷、宏村印象等街区争创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商业街区。谋划出台我市跨境电商支持政策,引导增加特色旅游商品、绿色商品、老字号产品、进口商品等中高端消费供给,积极培育智能消费、信息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加快发展健康养生、教育培训、运动休闲、家政育幼等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多样性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引导百大、大润发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力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
3.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紧压实属地、主体、监管“三个责任”,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的全流程、全链条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切实做好保工资、保运转和保基本民生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提升要素保障水平。落实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全力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切实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和税收产出,防止资源错配劣配低效配。推动落实点状用地管理机制,积极争取林地和能耗指标跨市调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年新增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40亿元、首发上市辅导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5家、直接融资超20亿元。加快黄山新时代文化旅游商品基金等设立进程。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10+N”政策,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完善“四送一服”工作机制,深化“三比一增”专项行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顺应5G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完善5G通信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融入杭州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加快推进中国银联、拉卡拉第三方支付等项目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落地集聚,谋划建设数字小镇。开展区块链发展研究,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推进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建成“城市大脑”。
6.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新企业和战新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平台,全力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7%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聚焦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用好用活创新扶持政策,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有明显提升。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政产学研用金项目合作,推动中科大黄山高等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黄山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认定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
7.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滚动实施150个技改重点项目,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00个。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市“市级队”企业产值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个百分点,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聚焦细分领域,聚力主导产业,推进开发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园区经营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深入推进黄山经济开发区“多评合一”“智慧园区”省级试点并全面推广。全力推进黄山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三)加快文旅产业融合,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8.推进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提质增效,支持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新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围绕“文旅+大健康、大数据、研学游”产业导向,促进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大三角”核心区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编制大健康产业规划,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加大与中国健康协会合作力度,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体系和大健康产业链。培育“市级队”服务业企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不低于上年增幅。谋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环节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旅游文化、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等产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9.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平台,全力推动文旅新融合、黄山再出发,加快东海景区开发、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月潭湖旅游综合开发等建设,推动齐云山5A级景区、太平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更多区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谋划“不夜黄山”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夜游产品和夜游线路,丰富夜间消费活动,培育夜间消费模式,构建夜间经济板块,力争过夜游客达1050万人次。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持续打造国际品牌赛事。积极发展黄山“伴手礼”,打响徽州民宿品牌。加强高铁、航空通达城市旅游营销,大力开拓境内外旅游市场。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非遗保护利用力度,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深化北京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完成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投资5.6亿元。
10.加快黄杭国际黄金旅游线建设。整合黄杭两市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共同编制黄杭旅游同城化发展专项规划,设计制作黄杭旅游同城化地图导览,建立完善皖南—浙西旅游常态化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浙1号线旅游风景道等重点项目建设,联手推广黄杭世界遗产经典游、“名城—名湖—名江—名山—名村”游等国际顶级旅游产品,依托黄杭高铁联合培育沿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共同打造“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品牌。运用“一部手机游黄山”和杭州“城市大脑”等智慧化手段,提升黄杭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和识别度。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1.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两地三区”战略定位为目标,加快推进66项重点工作和23个重点工程。推动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3”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生效,围绕“共建七个圈”,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全面参与编制实施杭州都市圈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黄杭同城化步伐。全力推进黄杭绿色产业带建设,推动产业协同配套、孵化加速和承接转移,加快融入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力争黄杭产业合作园、黄山经济开发区上海“反向”飞地园区正式落地。积极推动社会事业跨区域合作、一体化共享,加快构建与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圈信用合作机制建设,携手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12.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脱钩,实施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企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巩固不动产登记改革成果,切实抓好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基本实现不动产登记城乡全覆盖,推进“农房农地”抵押贷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改进县域内联盟办学、强校带弱校等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深化综合医改,抓好市人民医院“两个一”试点,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统筹推进财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公共资源交易、重要农产品收储、殡葬等重点领域改革。
13.推动开放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紧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点区域,以项目入库为导向,谋深谋细谋实重大招商项目,编制招商地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首店”经济,努力在引进境内外500强、央企省企、知名民企上实现新突破,力争览海控股高端旅游目的地、中植集团智慧科技等项目签约落地,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到位资金300亿元以上。探索“资本+股权”“基金+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推动醉温泉、徽商论坛永久会址等存量资产二次招商。支持绿色包装、汽摩配等重点产业出口,力争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8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家以上。用好外事审批权,广泛开展经贸、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实施“外资之家”服务全覆盖。精心举办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4.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家庭农场130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深入实施茶产业提升行动,推进茶产业链培育工程,全市茶叶一产产值达到38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油茶、徽菊、中药材、干鲜果、食用菌、皖南花猪、黄山中蜂、泉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加强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农业“三品一标”产品认证50个以上。继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稳定工作。深化农村“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持续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面完成全市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抓好2020年度1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完成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千工程”建设,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一期)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15.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速屯、徽、歙、休同城化步伐,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市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南部城镇群水务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市供排水、停车场、污水处理、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六城联创”,加大中心城区路网建设,改造提升道路8条。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15%。科学制定公共交通规划,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智慧公交城市建设。大力促进文明行为,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市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全面启动1.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7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实施8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57公里,全面建成乡镇物流综合运输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点。
16.推进县域经济和特色小镇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区县老城更新和新城建设,改造老旧小区46个以上,实施城镇棚改1854套。推进黟县全域旅游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提高县域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力争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4个百分点。着力发挥特色小镇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引领作用,高质量推进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开展首批市级特色小镇达标验收工作,完成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并启动核心区建设,完成特色小镇投资60亿元,特色小镇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样板
17.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层面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规划,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元化补偿方式,加快构建新安江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向“中国模式”迈进升级。大力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十大工程”,确保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圆满收官。认真落实《安徽省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认真总结、大力弘扬“新安江精神”,建成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持续完善新安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实施亚行贷款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
18.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ug/m3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出境断面水质达Ⅱ类地表水标准。加快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试点项目建设,严格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确保土壤污染防治达到省政府考核目标要求。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户。扎实开展非煤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实现“只减不增”的目标。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完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施化肥农药替代行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农药市场份额提高到8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19.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编制出台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实现“多规合一”。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积极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国土绿色提升行动,完成新造林1万亩,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单位32个,建立市县两级林长制示范区(点)24个。全力以赴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监管,组织实施亚行贷款森林健康综合防控项目,持续开展全市松木及其制品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坚决维护全市森林和生态安全。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制责任,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实施水土保持与治理工作。
(七)聚焦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巩固已出列贫困村和已脱贫贫困户成效基础上,全面完成剩余194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工作。继续实施健康扶贫政策。深入推广“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增加乡村公益岗位,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切实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四带一自”深化行动,力争全市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继续推进“输血型”向“造血型”帮扶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帮万户”“百企帮百村”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1.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全力保障改善基本民生,认真组织实施省市民生工程。切实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保供稳价基础。着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着力推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支持黄山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化特色办学。持续推进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确保全市公办幼儿园覆盖面达5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以建设城市医联体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达100%。
2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申报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以五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三捧“长安杯”为目标,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推进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和“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推进“智慧皖警1+10+N”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设,确保情报信息资源深度治理。全面完成“七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打造行政和社会监督共治平台。新增美丽社区2个,农村社区35个。认真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统筹做好民族宗教、拥军优属、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国防教育等工作。
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梳理“十三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区域发展格局、增长动力、人口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新变化,建立“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举措,研究确定一批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标志性工程,与国家、省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杭州都市圈新一轮规划等做好衔接,争取一批重大发展事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和区域发展相关规划,为“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蓝图。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本次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为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