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188号建议的答复
吴笑梅代表:
您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培育非遗传承人复合型人才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非遗人才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致力于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人才培育,夯实传承根基。组织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安徽艺术学院“竹艺融合发展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舞传承人交流大会和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共计培训学员50余人;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名优茶制作”“文房四宝技艺”等4期高级研修班,培训传承人100余名,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作水平;依托故宫学院(徽州),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开展“故宫讲堂走进徽州”系列讲座,提升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实践能力。
二、借力新媒体平台,激活传播动能。积极对接抖音平台,邀请多名千万粉丝量级达人拍摄鱼灯、徽剧等非遗主题短视频,广泛宣传黄山市非遗,其中“遇见千年鱼灯”热点话题浏览量超30亿。举办“黄山市抖音非遗发展共创营”,邀请抖音创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00余人面对面交流座谈,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现场布置徽州剪纸、竹雕、版画等16个非遗展示区域,让抖音创作者近距离感受黄山市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帮助传承人学习新媒体平台运营和传播技巧,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宣传和推广非遗项目。
三、打造非遗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培育工艺品牌,支持传统工艺项目制定行业性规范,已出台徽墨、歙砚、徽州三雕、竹雕、徽菜、臭鳜鱼等安徽省地方技术标准;培育地理标志品牌,已有万安罗盘、五城米酒、五城茶干等10项传统工艺类项目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形成传统工艺优势特色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非遗+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积极组织徽州臭鳜鱼制作技艺、徽州竹雕等非遗相关企业、传承人参加安徽非遗购物节、东方甄选等线上活动,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传承人法律培训力度,推进非遗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工作,不断扩大复合型非遗人才队伍。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251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