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194号建议的答复
胡王勇代表:
您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持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健全组织架构,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市、县(区)均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非遗保护日常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机制。在黄山学院成立安徽非遗研究中心,吸纳6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专家库,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县级3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人、省级195人、市级750人、县级785人。近五年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47名、市级318名、县级627名。
二、加强资金保障,筑牢法规政策根基。按“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把保护经费纳入市、县(区)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近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45个项目6000余万元。市、县(区)财政对徽州文化生态整治、修复、传承、保护累计配套投入超3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颁布实施《黄山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10余项专项政策,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法治保障。
三、组织培训活动,鼓励社会共同参与。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名优茶制作”“文房四宝技艺”等4期高级研修班,培训传承人百余名;实施非遗“名师带徒”育才工程,26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签约授徒百余名;定期开展传承人传承活动年度评估工作,对优秀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成立黄山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工艺美术协会等10余个行业协会;启动“行走的徽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组建百余名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博工作者及学生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徽文化宣讲活动500余次,举办公益讲座56期,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
四、推进设施建设,实施整体性保护。建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黄山市非遗馆、歙县非遗展示馆、祁门非遗展示馆3处综合性场馆,以及新安医学、徽剧、万安罗经、松萝茶等10余家非遗专题馆,年接待参观者近200万人次;在传统村落、街区、社区设立非遗传习所(点)30余处,年均开展徽墨、剪纸、鱼灯、竹雕、徽笔、版画等体验活动千余场。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深入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脉传承、徽剧振兴、徽州文书馆藏等四大工程,开展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万里茶道申遗及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
五、深化理论研究,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成立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徽州本土藏徽州文书整理、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历代徽州民歌集成整理与艺术特色研究》等获教育部重大项目立项。出版《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州祠堂》等著作30余部。开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官方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工作,设置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等10多项功能模块,全面记录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宣传提供充实的基础性资料,促进记录成果广泛利用和社会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积极对上争取专项资金,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加强非遗宣传展示力度,不断扩大我市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251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