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505-00058 信息分类: 主动回应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5-05-08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5-0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主动回应】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指南:降压药该停还是继续?围术期安全须知

作者:黄山市人民医院 程伟琴 发布时间:2025-05-08 16:37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医生,我明天就要手术了,这些降压药还能吃吗?”在麻醉门诊中,这样的询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8亿高血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0%因围术期血压管理不当出现并发症。本文结合最新《欧洲麻醉学会围术期血压管理指南》,系统解析降压药的“停与不停”之谜。

一、术前血压管理的“双刃剑效应”

1.血压控制目标值

择期手术:建议术前4周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高龄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

急诊手术:需在2小时内将收缩压降至160mmHg以下。

特殊人群: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维持<130/80mmHg。

2.血压波动的致命风险

高血压危象:术中收缩压>180mmHg可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5倍。

低血压休克:收缩压<90mmHg持续10分钟,脑卒中风险提升8倍。

术后并发症:血压波动幅度>20%者,30天死亡率升高3.2倍。

二、降压药管理全解析

1.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争议焦点

术前72小时原则:

心脏手术:建议停用(减少血管麻痹性低血压)。

非心脏手术:继续使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特殊处理:

慢性肾病患者:即使停药也需监测肌酐变化。

联用利尿剂者:需提前纠正电解质紊乱。

2.受体阻滞剂:精细调控

长期用药者:切忌突然停药(反跳性高血压风险增加3倍)。

起始治疗原则:

血管手术:术前2—7天开始使用(目标心率55—65次/分)。

非血管手术:仅限高风险患者(修订心脏风险指数≥2分)。

3.钙通道阻滞剂:分类管理

药物类型一:二氢吡啶类。处理建议:继续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注意事项:警惕麻醉药协同降压效应。

药物类型二:非二氢吡啶类。处理建议:慎用地尔硫卓(影响肌松药代谢)。注意事项:监测PR间期延长风险。

4.利尿剂:风险预警

噻嗪类:术前24小时停用(纠正低钾血症)。

袢利尿剂:心衰患者维持使用(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

保钾利尿剂:肾功能不全者术前48小时停用。

5.新型降压药:特殊关注

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术前36小时停用(防止血管性水肿)。

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改用透皮贴剂维持治疗。

α受体阻滞剂:术前晚常规服用(预防嗜铬细胞瘤危象)。

三、围术期血压管理“五步法”

1.术前准备(D-3至D-1)

动态血压监测:识别反杓型/超杓型血压节律。

家庭自测培训:教会患者正确测量姿势(坐位背靠椅、双脚平放)。

药物重整:制作用药时间轴(精确到术前12小时)。

2.手术当日(D0)

清晨用药方案:

用少量清水送服必需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禁忌(可能引发急剧血压波动)。

入室血压标准:

理想值:<160/100mmHg。

临界处理:硝酸甘油微泵调节(起始剂量0.5μg/kg/min)。

3.术中调控

有创监测指征:

持续动脉压监测(收缩压波动>20%者)。

每搏变异度监测(SVV>13%提示容量不足)。

药物选择梯度:

一线:乌拉地尔(0.5—1.5mg/kg静脉推注)。

二线:尼卡地平(1—5mg/h持续泵注)。

三线:硝普钠(0.5—10μg/kg/min,氰化物中毒风险)。

4.术后恢复(D1—D3)

重启口服药时机:

胃肠功能恢复后4小时:β受体阻滞剂优先。

术后24小时内:逐步恢复ACEI/ARB。

静脉口服转换公式:

硝酸甘油:10μg/min≈硝酸异山梨酯20mg q6h。

尼卡地平:5mg/h≈氨氯地平5mg qd。

5.出院规划(D4—D7)

血压波动预警:

家庭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晨起服药前、晚餐后)。

每周动态血压监测(识别隐匿性高血压)。

药物调整原则:

术后3个月内避免更换降压方案。

每2周递减静脉用药比例(每次减量≤25%)。

四、特殊手术的降压策略

1.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管理:

MAP维持50—70mmHg(深低温停循环期间)。

复温阶段控制升温速度≤0.5℃/min。

冠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早期目标血压:<120/80mmHg。

β受体阻滞剂在术后6小时重启。

2.神经外科手术

开颅手术:

控制收缩压<140mmHg(减少脑水肿)。

优选尼莫地平(兼具脑血管舒张作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中阻断期MAP提升10%—20%。

术后24小时避免快速降压。

3.产科手术

子痫前期管理:

首选拉贝洛尔(静脉推注20mg,每10分钟倍增)。

禁用ACEI/ARB(胎儿致畸风险)。

硬膜外麻醉配合:

局麻药分次给药(每次5ml,间隔5分钟)。

维持收缩压>100mmHg(保证胎盘灌注)。

五、走出常见误区

误区1.“术前必须停用所有降压药”

真相: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倍,需根据药物种类差异化处理。

误区2.“术中血压越低越安全”

真相:MAP<65mmHg持续10分钟,急性肾损伤风险增加15%。

误区3.“术后血压升高是正常现象”

真相:术后3天持续收缩压>160mmHg者,吻合口漏发生率升高3.8倍。

围术期血压管理如同走钢丝,需要麻醉科、心内科、外科医生的精密协作。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推荐使用改良心脏风险指数)、术中实时调控(建议采用闭环靶控输注系统)、术后动态监测(推广可穿戴式血压监测设备),现代医学已能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对患者而言,牢记“三要三不要”原则:要按时记录血压日记、要如实告知用药史、要配合阶梯式调整;不要自行增减药量、不要轻信偏方、不要忽视术后随访。唯有医患同心,方能安全跨越手术的“血压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