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回应】揭秘坐便器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生活中,坐便器几乎成为每个家庭及公厕的标配。然而,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一旦清洁消毒不到位,便会成为很多疾病的“隐形传播者”。据德国吉森大学2018年发布的微生物检测报告显示,普通家庭马桶坐垫上的细菌量高达265CFU/cm2,是浴室地砖的10倍以上;更危险的是,在公共场所卫生间,一项我国某些一线地铁站公厕的抽样调查发现,冲水按钮的诺如病毒检出率达27%,这意味着每按4次冲水键,就有1次可能接触到高危病毒。所以正确认识了解坐便器消毒方法极为必要,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基础依据,本文将对这方面相关基础医学知识作全面科普。
一、坐便器上有哪些细菌病毒?
通常而言,坐便器上常见的细菌病毒,主要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等,感染大肠杆菌会导致腹泻、尿路感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会引发皮肤化脓,感染上诺如病毒会引起急性肠胃炎,特别是诺如病毒,甚至能通过气溶胶在3米范围内迅速传播。
二、坐便器细菌藏在哪儿?
我们刚用完坐便器后,其各个角落便开始“疯狂滋生微生物”,比如坐垫缝隙,这是我们皮肤直接接触区,汗液皮屑会成为细菌培养基;冲水按钮是手部反复触碰的区域,属于致病菌交叉传播枢纽;而马桶盖转轴内侧往往是清洁盲区,潮湿环境下极易助长霉菌滋生繁衍。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们如厕后不盖马桶盖冲水时,气溶胶喷射高度可达1.5米。此外,坐便器上的病毒、细菌还会随水雾飘散到牙刷、毛巾表面。
三、坐便器消毒的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1.开水烫能杀菌?
这种认知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的误区,通俗来讲,短暂浇烫只能“吓退”表面细菌,对顽固的病菌(休眠细菌)完全无效,且100℃蒸汽至少维持15分钟才有用,家庭操作根本不现实。
误区2.马桶圈不用专门消毒?
很多人觉得我们日常如厕后,擦一擦马桶就行了,但其实在排便后冲水时所溅起的含菌水雾,马桶圈、按钮、冲水把手都可能沾上大肠杆菌或诺如病毒,光擦不消毒,就是帮“细菌搬家”。
误区3.消毒液越浓越好?
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高浓度消毒剂(如84原液)会腐蚀马桶材质,释放损害我们心肺组织的气体,因此必须按照市面上常见的专用消毒液,或按瓶身比例稀释,在通风情况下消毒才最安全有效。
误区4.“马桶干净=全家安全”?
忽略马桶周边才是大忌,地漏、垃圾桶、拖把都可能藏菌,消毒要“连窝端”,不能让细菌见缝插针。简单而言,对于坐便器消毒,一定要“定时+覆盖+防护”,才能真正起到清洁效果。
四、坐便器科学消毒方法
1.家用坐便器消毒
对于家用坐便器,我们要定期(通常为3—5天/1次)用消毒液,比如常见的稀释后含氯消毒液来进行消毒。先冲水后保持马桶盖关闭10分钟,减少气溶胶扩散污染环境,之后用消毒液依次喷洒坐垫正反面、转轴缝隙、冲水按钮(按压处停留15秒)、马桶内壁水位线以上10cm范围(大肠杆菌富集区),然后等待10分钟让消毒液充分作用,再用专用刷具清除水线污渍,最后用热水冲洗抹布擦拭表面。喷洒时要避开裸露的瓷砖缝隙(避免腐蚀填缝剂),确保消毒液均匀覆盖马桶内壁与坐垫缝隙即可。
2.日常随手消毒
每次上完厕所后,可用75%酒精棉片擦拭坐便器盖子四周及与我们皮肤接触部位,但需要指出的是,若是智能坐便器,随手消毒时则要避开智能马桶的电路控制区(如坐垫加热模块、感应面板),以免液体渗入引发故障。
3.公厕坐便器消毒
在外使用公厕中的坐便器前,我们要先观察通风,优先选择有排气扇或窗户的隔间;确认是否有提供一次性坐垫纸(若无则自备);尽量避开地面潮湿、有明显异味的隔间;然后用一次性马桶垫纸,通过物理隔绝方式防止直接接触污染物;在铺垫前先冲水降低坐便器表面菌群浓度,重点覆盖坐垫前部弯曲区域(皮肤高频接触区)。
4.注意事项
(1)上述所提到的消毒方法中,酒精消毒是最常见也最简单的一种。本质上酒精就可看作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经过酒精擦拭的坐便器就绝对不会再传染疾病。酒精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导致微生物死亡,但是其消毒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酒精浓度、作用时间、微生物种类等。
(2)坐便器是一个高频接触的表面,使用频率高,接触人员多,即使经过消毒,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被污染,特别是这些病菌除了直接接触传播,有的还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间接接触(如手触摸污染表面后再接触口鼻眼)等方式传播。所以,我们必须多管齐下,针对不同场景,合理选择最佳的消毒方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坐便器病菌感染风险。
(3)公厕坐垫有明显水渍(液体残留加速细菌繁殖)、家庭多人共用马桶且消毒间隔超一周、马桶边缘出现黄色生物膜(细菌群落形成的保护性黏液层)都是坐便器消毒不到位,感染风险全面升高的常见信号。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对坐便器科学消毒,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科普,大家对坐便器消毒有一个客观深入的认知,在生活中采取合理的消毒方法,有效规避因坐便器不洁而引发的各类病菌感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