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503-00074 信息分类: 主动回应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5-03-12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3-12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主动回应】遇“帕”不怕

作者:黄山首康医院 姚爱玲 发布时间:2025-03-12 08:27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帕金森病号称“不死的癌症”,到了谈“帕”色变的地步,真实地反映了帕金森病的严重危害。据统计,目前中国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驱动,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估计到2035年中国帕金森病患病数将超过500万,占全球一半以上,成为危害中老年健康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杀手。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防“帕”治“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延缓疾病发展及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减少帕金森病的危害。

一、帕金森病发病原因

帕金森病是因为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病变,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运动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帕金森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退变等有关。

二、帕金森病的表现

帕金森病有三大核心症状,这些症状一旦发生需要足够重视并及时就医,对于早期发现并诊断帕金森病具有重要意义:

1.静止性震颤:在静息状态下出现肢体节律性抖动,活动时减轻,手部出现“搓丸样”动作,是帕金森病常见的早期症状。

2.运动迟缓:动作缓慢,走路拖地,写字过小征,起步困难等。

3.肌僵直:肌肉僵硬,活动时感受到阻力。帕金森病往往还伴有其他一些症状:嗅觉减退、便秘、流涎、尿频、睡眠障碍、精神性症状(如抑郁、幻觉等)、认知功能下降等。医生基于上述症状结合检查(如头颅核磁共振等)来诊断帕金森病。普通民众也可以做到自查: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摆臂幅度减小50%、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静息心率>100次/分等。

三、帕金森病的治疗

现阶段帕金森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康复治疗等控制症状、延缓疾病及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核心治疗,需要终身服用,首选多巴胺能药物如美多芭,能有效补充大脑内多巴胺,缓解症状。其他治疗药物如普拉克索、恩托卡朋等,基本都是增加多巴胺生物利用度或减少其降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繁多,存在不同毒副作用,而且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年龄、身体情况、耐药性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性化原则。

2.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目前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主流手术方法,通过在脑部特定区域植入微电极产生电脉冲刺激,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症状。手术对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及减少药物用量等效果明显,同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较为高昂的手术费用且不能治愈疾病,存在一定手术风险等。脑深部电刺激术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出现异动(不自主运动)等晚期患者,但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及权衡手术风险。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前沿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方法,通过移植不同类型干细胞替代退化失能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症状甚至为“治愈”帕金森提供了一种可能。因为该技术仍不成熟及伦理等因素限制,目前尚未获批临床广泛应用,安全性和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帕金森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也往往被忽视。通过物理训练(平衡与步态训练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可增加稳定性及预防跌倒)、柔韧性训练(太极、瑜伽等可缓解肌肉僵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衣、洗漱、进食等)及坚持快走、游泳等改善心肺功能。

4.心理治疗:帕金森病常伴有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需针对性地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情感支持、家庭治疗及帕友团体治疗等。

四、帕金森病的预防

帕金森病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目前无法完全预防。但目前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发生与遗传、环境、年龄等多因素有关,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及时规避风险,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疾病进展。

预防及延缓帕金森病建议:定期体检(尤其有家族病史者);关注早期症状如单肢体轻微震颤、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等;避免接触农药或工业化学品等;健康饮食,食用有机绿色食物、高纤维饮食、补充益生菌、避免过量乳制品及滥用抗生素等;坚持规律运动锻炼及力量训练,如跑步、游泳、太极拳或八段锦,避免极限运动,如蹦极、拳击等;控制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保持乐观心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精神高压等。

五、帕金森病的认识误区

目前,公众对帕金森病存在部分认识误区需要正视:

误区1.“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其他一些疾病如特发性震颤、甲亢等也可以造成震颤。

误区2.“帕金森病等于绝症”:虽然目前医学水平尚不能治愈帕金森病,但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长期生存及回归接近正常生活完全可能。

误区3.“吸烟可以预防帕金森病”:虽然有研究吸烟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较非吸烟人群低,但吸烟的危害远远大于收益,切勿为预防帕金森病而吸烟。

误区4.“帕金森病老年人才有”:虽然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早发型帕金森病亦占一定比例。

总而言之,帕金森病并非绝症,科技正在改写帕金森病的剧本,而且比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预防及早期发现和干预。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提升大家对于帕金森病的认知及避免误解,同时呼吁广大民众支持与参与,无需恐“帕”,真正做到遇“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