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优秀案例:
屯溪区老街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小管家”撬动“大食安”
老街街道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万余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628家。由于辖区建筑年代久远、老龄人口居多,食品生产经营业态以旅游休闲食品、餐饮民宿、食品小作坊等为主。自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以来,老街街道有效建立运行多方参与、社会共治工作机制,依托“小巷管家”队伍夯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大食安”跑出基层减负增效“加速度”。
织密网格体系,党建赋能管家“靠得住”
按照党建工作到网格、食安监管到网格、服务群众到网格的工作标准,“小巷管家”成为老街商户、居民的“当家人”。
一是延伸神经末梢。在细分辖区16个网格的基础上,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小巷管家”五级组织体系,形成党建引领、一网兜底、综合治理大平台。
二是配齐配强队伍。由本地生活多年、熟悉辖区情况、政治素质好、沟通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党员、店主、楼栋长、居民担任“小巷管家”,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社区共治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工作量化评比。“小巷管家”常态化做好食品安全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纠纷排查、志愿服务等工作,社区每个月根据“小巷管家”的工作实效进行量化打分,评选“金牌管家”“银牌管家”和“优秀管家”。
激活网格细胞,科学治理管家“有本事”
依托专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科学管理体系,“小巷管家”成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排除食品安全风险、调解食品安全纠纷的“土专家”。
一是“四字工作法”确保管理全覆盖。“小巷管家”通过“巡”“访”“处”“引”四字工作法,每日利用闲暇时间对所属片区进行日常巡查、邻里走访、事务处置、宣传引导,确保食安监管全时段覆盖。
二是“三段学习法”确保管理出实效。街道定期向“小巷管家”推送食安监管知识,组织“小巷管家”在“周三查厨房”时进行现场跟学,开展食安知识竞赛,以自学、跟学、竞学“三段学习法”,提高“管家”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满格服务法”确保管理有温度。除了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劝导之外,街道还组织“小巷管家”开展“执照帮年审”“健康证帮预约”“店员帮招聘”等服务,联合市场监管所开展居民、商户食品原材料“你送我检”活动,以“群众新需求”修出“服务新路径”。
落脚基层减负,一人统筹管家“真帮衬”
党员、志愿者队伍带头,各单位、各部门纷纷参与,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战线上,“小巷管家”不是单打独斗的“小散兵”,而是团结了街道社区、职能部门、党建联建单位、辖区群众、商户的“新团长”。
一是“呼”“应”机制健全。利用“逢四说事”“板凳议事会”等协商议事机制,围绕夏季食品安全、节假日旅游食品安全治理“联防哨”,保健食品、小餐饮专项治理“攻坚哨”,汛期食品安全、野生蘑菇防控“应急哨”,建立多部门快速响应机制。“哨”声一响,市场监管、公安、城管、文旅体等部门迅速到场,开展联合执法。
二是管家助理到位。与黄山学院经管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支部共建,为“小巷管家”配备大学生“管家助理”,通过“小巷管家”带领“管家助理”走访一遍辖区商户和居民、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提出一次合理化建议,发挥大学生敢想敢干、思维活跃的优势,使“管家助理”成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三是智慧监管助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关键作用,通过智慧社区公众号“HS慧力生活”,将“逢四说事”“板凳议事会”等居民协商议事模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以智慧化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基层食品监管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为广大居民、游客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